她“不敢也不能”做自己,因为她做自己意味着与暴躁和控制型的父母对抗,尤其是和一直在引导她父母多么不容易都是为了你们的母亲对抗。
回避和讨好型人格。在认为自己是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时,某个临界点总会爆发:够了,你就是想让我下不来台是不是?她说,我知道这样不好,看了很多书,也没有什么用。
更糟糕的是
她自己陷在泥沼中还在挣扎,在五岁的外甥身上重新看到了小时候被规训的自己,更加痛苦和抑郁了…同时又对自己有“忘恩负义”的想法感到愤怒和鄙夷,不对,不应该,你怎么是这样的人呢?这样做对不起父母…
被规训和孝文化的认同感让她无法坦然去“顶撞”父母,内里的虚弱也无法支撑她开口讲出自己的无力。敢怒不敢言,一切说不出来的感受转变成向内攻击,自我怀疑,否定,打压,批判…其实这是早在儿童时期养育者和被养育者的依恋模式就出了问题。
她把微信名字改成:找到自己。
我跟她说,请你帮我一个忙,替我给自己五个拥抱[拥抱],告诉自己:你真的很棒,我爱你。她大哭。说轻松了许多。先善待自己,再同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