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散文-饿
part1 总内容概括
故事很简单,讲的就是饿。
那个时候她非常的饥饿,想要去先把自己家的食物给吃掉。但又因这是一种“偷盗”的行为而放弃了。于是上了街,回家后,便继续看街上的人。在家中遇上了曹先生和他的女儿,从而引发了一段感慨。
part2 细述
细述部分就是就是跟饿相关的地方。用心理描写和对事物的比喻和侧面描写,渲染着主题。但散文中的描写并不出彩,可是把整个大环境放在一个整体后这种平静淡实的文字,其实是非常有力度的。
part3 中心理解
饿的本质是对自己脱离青春后,面对社会现实的残酷的现象的总结;包括生理上的饥饿,心理的不适应,生活的贫苦、与社会大环境的脱离。
他的饥饿与物质上的贫穷,首先说明当时社会对于文学和艺术的一种不尊重和忽视。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中是非常常见的,来源于封建社会对思想文化的禁锢,从而来巩固统治的政治手段。
同样身为文学创作者的一个人物,曹先生——是萧红发出就去请求的对象之一。他为了生存,在学校里当了个老师,13岁便草草结婚,已经有了15岁的女儿。而在文中,他主要的论述都是要求萧红继续保持对于文学的一种热爱。其实,这是一个伯乐的形象,他愿意在萧红困难的时候来帮助她;并且能够理解萧红对于文学的热爱和他本人文学水平的精湛。
而另一个人物是他的女儿。在文中对她的描写是“只懂得美而不懂得人生。”这句话反复的出现了三回,重复的感叹作用,说明作者对青春时光怀念和对现在境遇的不满。
而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来是一种轮回性是她最大的价值。这种轮回性在乡土中国中有十分详细的论述,它来自于乡村生活的重复性和固定性,每个人都是在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春去秋来生老病死。它的稳定性是封建政治和基础,也是中国近代血泪史的由来。
这种以其他人物来体现自身命运的手法与鲁迅的笔锋有一丝相似。鲁迅笔下的闰土和他的儿子;还有的祝福声中,一年又一年祥和平安的人民......都不断重复着同一件事情,这种轮回性是封建社会的最大弊端。
而封建社会的另外的弊端就是他的社会性和整体性。这导致了当个人清醒时,受到更加大的痛苦。社会的整体封闭,导致了个人无法得到自由,但且个人的清醒,使你自己明白你无法得到自由。
part4 联系
这篇文章与以我的共鸣是相对较大的,因为他写了青春时代后步入社会的残酷后的“饿”,而我一直都在为了这些“饿”做打算。为了不饿,选择变恶的社会现状,是我尽力接受的。
而他在里面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于文学艺术的惋惜,其实也让我联想到了最近的A国。
在这个国家里面文化和历史正在流失,正如Lana Del Rey的新作《Norman f**king Rockwell》所揭示的一样,一个国家精神的彻底崩盘总是从他们文化根基的动摇和崩溃开始。
总结
饿背后是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于青春时光的怀念和对于自己现状的一种惋惜,还有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