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群,昨晚接龙的只有三个人。原本是13个人的群。有的在年前提出了不更文了,有的最近在忙碌,手头有很多事情,提出日后补上。相比之下,感觉自己是最闲的那个。其实也是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只不过我把自己的忙碌记录了下来。昨天很晚才接龙,但是自己依然是第一个接龙的,于是把接龙截图发在了毕业群里,鼓励孩子们,让他们明白坚持的重要性。
一早就有惊喜,两位老师都帮我点评了更文,心里既高兴又害怕。一怕自己的教学设计是有问题的,二怕自己写不好。但是这学期,自己想多关注一下课堂,所以还是硬着头皮下了下来,让自己勇敢的面对问题。看到两位老师对我的肯定,特别是教学内容的整合的肯定,心里终于踏实了,自己没有教错。写作方面也给了我干货。这是我一个不好的习惯,不愿意修改,让我感觉这是对读者的不尊重,都说要有读者意识,最基本的我都没有做到,很惭愧。下一次一定注意,主要是要有修改的意识。
以下是两位老师对自己的点评,记录下来,用于日后修改。我也复制了一份在当天的日更文里。写着写着有了个新的想法,坚持写家常课,是否可以写成一本书《我的家常课》。这样一来,既能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又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或者名字可以定《上好每一节家常课》,之前为自己的书定名字,好一个犯愁,如今可以很自然的想出来,与持续写作很大关系。
1.读宋老师的《<梅花魂>家常课与<游子吟>一起教学》
就像曹老师所说的:课堂教学,能灵活整合教学内容,是一种高境界。宋老师是如何做到把《梅花魂》与《游子吟》一堂课学习的呢?我也很感兴趣。与曹老师同感:宋老师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为核心,串起来整节课的内容,很符合单元学习要求。不过,屏幕阅读不是很舒服。如果段与段之间空一行,是不是更好呢?另外,语音输入后,一定要多次检查,尽量让语言简洁,不要出现错别字。还有就是,这篇文章的文体应该是课堂随笔。是不是在题目上应该有所体现?比如,【课堂随笔】家常课上,《梅花魂》与《游子吟》一起教学
2.读宋丽丽老师的《<梅花魂>家常课与<游子吟>一起教学》课堂教学,能灵活整合教学内容,是一种高境界。《梅花魂》与《游子吟》一堂课学习,是怎么整合的呢?我很感兴趣,打开来读。宋老师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为核心,串起来整节课的内容,很符合单元学习要求。小建议:注意段落格式,段与段之间适当空行,便于屏幕阅读。题目改为:家常课上,《梅花魂》与《游子吟》一起教学我的疑问:“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的学习,主要通过前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完成,略读课文巩固运用。《子吟游》作为日积月累里的诗,读读背背,感知大意即可。宋老师的文章中说“学到现在已经学了3个方法了,还差一个方法,走进第四课学习”好像是这节课新学了好几种方法。这样表达是不是不太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