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崔兰兰老师的音频《您,动情了吗?》很是触动,感觉这篇音频就好像是专门为我这种不懂情感、穿着衣服的猴写的,代入感太强,一下子把我给听哭了。
的确,我就是那种活在套子里的人,小心为自己活的人,总是戴着面具生活,把真实的自己伪装起来。写了不少东西,可我一直很害怕去写情、去写爱,不是不愿意,而是我不能。因为总是感觉到词穷,好像找不到字可以去述说;总是感觉到胆怯,害怕会因此看见了自己的卑微、自己的软弱。所以宁可把它严严密密地包裹起来,或者,就让它随时间尘封,变成了化石,把它藏在深深的地底。
又或者,这其实是出于一种逃避——假装自己非常坚强,所以从来不会有孤独、流泪,或是失控的时刻。然而,假装久了,却也好像慢慢地就会变成了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的体内便筑起了一道又一道坚固的堡垒,但可笑的是,堡垒后面所护卫的,竟只不过是一颗空洞洞的、什么也留不下来的心。但是,我并不是故意的,而是随着经历、阅历的增加,一步步把面具戴起来了。其实这样做,我自己活得也很累,而且累的不仅仅是身、还有心,累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周围身边的人。从小到大,与我而言,动情是一很件奢侈的事情,久而久之成了习惯,渐渐地,便麻木了,就连脸上的表情都是机械木讷的。既没有生气,更无趣,一点也不鲜活。
直到有一天,才突然悲哀地发现,自己薄弱的回忆与生命里,仿佛缺席了好多重要的时刻。自己从小到大,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却仿佛没有动过情,没有真正地、毫无保留地去爱过任何一个人,心里没有装人。
没有好好得到过爱,但我清醒且自渡活着也没怎么,就是……常常觉得缺少些什么……
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我过多的执着于升学和为了找工作而学习,上体育课的时候偷偷把书带去操场,一说解散我就躲起来看书而不是和同学一起去愉快的玩耍,放学回家的时候,我也是自己一个人走得很快,有的时候甚至跑回家,争分夺秒的学习,而不愿意等一等,和我的同伴一起高高兴兴、手牵着手有说有笑的回家。因为我想做大人眼中口中那种“别人家的乖小孩”,我想争第一名,我要当学霸,所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忽略了情感的培养,丢失了成长路上的枝枝蔓蔓。
听完这篇音频才知道,原来决定人的幸福感最重要的指标竟然是人与人之间的情和爱。一个孤僻、不会表达情感的人怎么可能温暖别人,怎么可能有知心朋友呢?怪不得我活了这么多年经常感到不开心。原来不是做题考试和连续打工让我受苦,也不是我明知自己是普女且不自信让我痛苦。最大的原因竟然是我没有动情、心里没有装人。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她自童年起就已形成的性格。长大后明白了,我既恐惧又向往亲密关系,既害怕和陌生人交流,私底下又很粘人,是因为我有“分离焦虑”,但不好意思说出口。
人感到孤独和不幸,主要是未曾和另一个个体深深交互,体会满盈的爱。只可惜我从来没有被好好爱过,也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活在不被爱的恐惧和爱而不得的卑微之中,不知尊严和爱为何物。
我很小的时候就对爱失去信心,因为父母失败而冷漠的婚姻。那是很无趣、很压抑的一个家。和坐牢没太大区别。而且还是被和一条“毒蛇”关在一起。
在原生家庭中,我确实缺爱,没有充分得到过爱的滋养,但是这样的原生家庭注定了我不可能通过谈恋爱的方式去填补我缺失的爱。因为我觉得,爱的满足,还是需要靠自我完善的力量,而不是寄情于一个理想对象。于是我找到了诗词和文字。我的青春就是这两样陪伴着我的。
初中毕业的时候拿着全校前几名的表影,望着台下的几千名同学,腿一直发抖,不习惯人群。
我原本……是一个这样内向的人啊。
当时唯一能感到自己是自由的片刻,就是望着每一次放学时的风景,然后低低地唱歌、背诗给自己听,好像只有唱歌、读诗的时候,我才懂得微笑。
然后就是不停地写字,同班同学的作文本总是三行后就开始拖,我却每每写一本都不够。老师看我爱写,不再规范我,让我把本子带回家。回到家,吃完饭洗好碗,又回到房间写。不停地写、不停地读,把一切剩余的力气写在一本本笔记里,试图借书写消耗青春过剩的精力,仿佛能把自己写成化石,淹没生命里所有苦不堪言的一切。
就这样,我没有跳跃的青春期,只有安静的老成。
大概十五六岁,我以为人要活得幸福,需要有一个好文凭,有一份好工作,有一个爱我的人,有一个很棒的家庭,要非常努力地获得这一切,这样活着才行。
我现在已经成年了,发现幸福哪有什么特别的定义,又怎么会是成群结队地前往“三口之家”的模板?我现在明白,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造幸福只能靠我们自己。只要认认真真地靠自己的本事在这个社会生活,坚持经济独立,精神独立,思想独立,相信自己,爱自己,有稳定的亲密关系,无论是和男人或者女人,猫咪或者狗狗,风或者太阳或者是阳台的盆栽,如果能从这些地方汲取到对生活的热爱,被激发出一种真实的彻底的在人间的情感和爱欲,那么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能克服,怎么样都是幸福的值得一过的人生。
我也明白,幸福当然不取决于物质上多么饱足,也不取决于美貌或者聪明,而是一种想要获得幸福的勇气。人总需要一整个精神世界,人需要感情,需要爱,需要肯定,需要相信自己的意志可以战胜生活中的所有困难,需要明白,情感和爱征服一切,为了获得幸福,我们都需要活在这样的爱与相信里。
其实,世界上真的会有人因为感受到爱意哭泣,也有的人大概是非常需要确定自己是被爱着的才会去爱。很走运,音频里的故事人物原型,来自广东清远的95后小伙子,我有幸认识。他真的是一个很懂情感的人,很感恩,能够遇见有爱的他,在我对爱绝望的时候出现,不计回报的赋能与交付,就像一束光,滋养我的内心,听到“在游学的最后一餐中,他坐在座位上,一直默默地看着座位上的每一个人。老师说你怎么了?于是,他站起来,以茶代酒,先敬了老师,感恩老师的智慧点拨,在表达的过程中,满脸都是泪水。而后,又给给予他照顾和帮助的伙伴敬茶。最后,又一一给在座的每一位伙伴斟了一杯茶。这一杯带着温度的茶,装的,是浓浓的不舍的情感。这情感就是发了芽的种子,种在了有心人的心里,可以激励人不断向上向前。”这段时,一瞬间我的心仿佛在暗潮中缓缓漂浮的海藻一般,暖暖的一阵温柔荡起然后又轻轻落下。这份温情,溢出冰冷的屏幕,流进心里,很难不让人动容。这段徽州游学经历在一开始链接的时候,他就很大方的跟我分享过,现在再一次感受到他的赤子之心。一个善良、极其有爱、懂得情感的人,又怎么会让人不心动,不喜欢呢?
天黑的时候,吹着夏夜的晚风,几个姐妹们夜聊。七七问我,什么是爱,你怎么理解?如何写出有爱的文字?我想了想说,爱是一种你能感应到的内在能量,一份更能为对方考虑和付出的心意。爱是越付出越收获。爱,可以行千里。
Love can travel a thousand miles.
爱一个人就是很心疼他。既欣赏他的好,又知道他的累,懂得他的苦,愿意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细心揣摩,愿意帮助他分担内心的忧愁和烦恼,愿意了解和知道关于这个人的所有的动向和发展,而这一切的行为都是心甘情愿的,并且是主动的,会围绕他展开全方位的了解。
爱一个人就是很难不会为对方心软。很难把对方留在一个糟糕的状态或处境里转身离去。很难不拉着他一起学习进步。很难不去试图托举对方,让对方看到更高的天空,更辽阔的宇宙。
爱是对方离开后觉得天地之间一切都失色,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爱是一种,换我心,为你心,想你之所想,急你之所急,始知相忆深。想要时常联系、时常见面,见不到时,忍不住的想念。
爱是会让人变得勇敢的,记得之前看过一句话“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缺爱的人,听到的都是自己的哀嚎,而听不到别人心里的爱。而内心有爱的人,听到的都是别人心里的话语。
爱人的能力像是学游泳。一旦学会,也许几年都没有下水,但是身体还是记得怎样在水里享受亲密。
好的爱更多是滋养而非拯救,让人拥有独自面对任何问题的勇气。
被好好爱过,好好爱过人,就不怕爱在前路,情归何处。
我们仍需与生命中的繁华和慷慨相爱,纵使岁月以荒芜和刻薄相欺。特别理解有些姐姐们说“想在亲密关系中得到治愈”。琐碎现实中,一个人如果能让另一个人生活中经常感觉到“活着好有意思”“现在我真的好开心啊”,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世界上多的是匆匆而过的人,蜻蜓点水的交互。而当遇到什么人,感受到某种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碰撞在一起彼此照亮的瞬间却少之又少。很幸运,这样的她,我遇见了。
真正的爱,就是用自己的真心,让心与心流动起来。把对人的心意落实在行动上,一次又一次的“做到”。
现实生活中,我对一个人比较有好感,不是恋爱关系的那种,日常交流,也很少。但是哪天他一旦离开,我的心中,总是有种牵挂不舍,遗憾为什么在一起的时候为什么不多交流和沟通,表达出自己的欣赏,传达真实的感动,让情感流动起来。这样自己舒服,对方也能感知。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真诚的去爱,用心走心的与人相处,举重若轻,少些羁绊,也是一种勇气和快乐。
长大后逐渐发现 表达爱 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语言也能提供丰富的情绪价值,每次听到朋友言语上的夸赞和表白,我都是先愣一下,内心疯狂不停的说谢谢,想给到对方好的回应却不知道该怎么讲出口。
许愿自己有一天也能大方表达爱意。我想你了,我喜欢你,你真好,跟你在一起很开心,这些统统都要讲。
保持孩子般的天真和成年人的理性,在被爱中学会接受爱和勇敢爱❤️
再回到之前伙伴抛给我的问题:“如何才能写出打动人心,富有感染力的文字?”
我的回答是:“我们内心有多少力量,我们的文字里就有多少力量。”
有人说,世界上的人只分两类:被好好爱过的,和没被好好爱过的。一个人只有感受过爱,经历过爱,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爱。现在的我,很幸运,因为被好好地爱过,就愿意好好地去爱。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有成长的力量,都有“动情”、学会爱的可能。
写作停顿的时候,让我们去感谢那些爱过我们的人,感受世界上的爱与信任,无声的温暖和陪伴,那是人,尤其是从小缺爱的人活下去的力量源泉。
童年阴影下如果还有痛苦和黑暗,那就站起来,走出门外,外面的阳光和爱会治愈一切。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