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同学们可以学习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它们与世界著名的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一同并列入其中。这里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
在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这一章节的时候,有一部分是关于黄河的介绍。这时也可以营造出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的氛围。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华北平原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因而黄河被成为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中游有一条支流叫渭河,在渭河平原上有我国著名的古都西安。注入渭河的支流泾河,在与渭河交汇处,清澈的河水与渭河的混浊的河水界限分明,这就是成语“泾渭分明”的出处。
在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关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则更浓。学习导入时,多媒体展示:厚厚的黄土,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图片,会让我们想起这片古老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
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要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结合课本附图6.26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和附图6.27皇帝陵证实了黄土高原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在坛中供奉的“五色土”中,黄土位居中央,体现了黄土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皇帝的陵园。每年的清明节,这里会举办隆重的祭祀典礼。
学习过程对具有黄土风情的“信天游”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分析“活动”,可以了解“信天游“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陕北民歌,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人们喜爱。它的形成跟这里的千沟万壑的地貌和日常交流方式密切相关。整个学习过程都一直是在这课学习内容营造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进行。
下边举一个教学案例。
学习八年级《民族》这部分内容。
首先多媒体展示我国56个民族各自穿着民族服装的照片。同时播放《56个民族56多花》的歌曲营造出浓烈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然后学习课本中的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人口数,最多的汉族,约占92%,其他55个民族称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最多。人口较多的还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
接下来就是学习民族的特征,包括语言、文字、建筑、饮食、服饰、风俗、节庆、艺术、体育、宗教等。让学生参与介绍,把自己所知道的有关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内容分享给大家。这是这节课的高潮和精华。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沉浸在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收到熏陶和感染。最后总结出,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文化精髓,共同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和关注。多媒体配合几种民族文字“我是中国人的”写法,“活动”中,六张有关民族节庆的图片让学生关连。都是一种氛围的渲染和享受。
在中国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侗族大歌、藏族《格萨尔》史诗、蒙古族呼麦,这些艺术片段用多媒体播放展示。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欣赏领略,享受和感悟我国的民族文化。
最后是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多媒体用“中国民族分布图”,介绍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及其分布。以及总体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这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在的表现就有满族的旗袍,仍然是现代东方爱美女性的不二选择。新疆维吾尔族的美食烤羊肉串在各大街小巷都可以尝到。这节课的整个过程和内容都是在一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