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小鱼是刚进公司的销售助力,打单是她的强项,下班前她的方案审核没通过,第二天就要方案比稿,她硬着头皮准备加班修改方案。董小姐看着情绪低落的她说到:“你再怎么修改还是章小鱼,公司做文案的高手是贾斯汀!”这时章小鱼才意识到,自己应该寻求帮助。
其实,寻求帮助是我们工作生活的常态,自古就有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合作盛行的现代社会,会求助,真的太重要了!
不同的求助方式,往往决定你是否能获得有效帮助,甚至获取高效成长的机会,影响你的事业和生活。
《如何正确求助》这本书正是教我们合情合理地获取资源和人脉,让求助者和帮助者都感到积极、有效,并随时愿意再次提供帮助。
作者海蒂·格兰特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多次在权威学术杂志以及BBC、《哈佛商业评论》等重量级媒介发表学术成果。
她在心理学实验中发现,向别人寻求一点小小的帮助也会让很多人感到非常不舒服,会出现担忧、焦虑和恐惧。也因此,大多数人不懂求助,甚至不愿意寻求帮助,而这也意味着得不到自己所要的资源和扶持。
书中作者通过幽默和富有洞察力的故事,总结出实用的求助方法,帮助我们合情合理地表达并获取他人积极有效的帮助。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
害怕被拒绝,是对求助最大的误解
生活工作中那些求助不成功的,多半是因为不愿意开口求助,担心被拒绝,甚至觉得求助指向的是“我不行”。
哥伦比亚大学生在校园里面参与了一次寻求帮助的实验,分别是让别人填写一个问卷调查、借用一下别人的手机、让他人送自己到校体育馆,时间都在5-10分钟之内。
在实验开始前,参与者预估自己平均需要寻求20人,才能获得帮助。而实际上比它们预估人数少了50%,有趣的是实验增加难度后,参与者同样低估了愿意帮助的人数,而且也低估了完成的时间和自己付出的努力程度。
其实,人们愿意提供帮助的可能性比我们所认为的要高出至少两倍!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
深入调查不难发现,人们每次寻求帮助前会更关注给他人带来的不便和负担,而很难注意到拒绝帮助会让人感觉不安、内疚、甚至自尊受到打击。
事实上,很多人拒绝别人会非常痛苦。这是来自心理以及人际压力,促使潜在的帮助者答应帮忙,而这种顺从的压力在提供帮助者这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寻求帮助的人则很少能感受到。
而同意帮助他人,不仅能让人消除不安和内疚,反而能让人感受到快乐,被需要能让人体会到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
给予他人帮助是一种心态,寻求他人帮助同样也是一种心态。只有当我们正确看待求助,不低估他人不高估自己,才能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求助5步法,精准获取他人的帮助
不可否认,我们在寻求帮助前,就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所需要的具体帮助是什么。
在当今快节奏又复杂的时代里,人们总是忙于自身的事务,没有时间关注周围的每一个细节。
想要获得他人的帮助,就不能坐以待毙。
第一步,帮助者需要了解到你可能需要帮助
研究表明,人们专注或关注那些与自己目标任务相似相关的部分时,会出现一种叫非注意忙视的现象。
意思就是,人们投入自己的事情时,不太可能注意到有人需要他们的帮助。
所以,当我们需要帮助时,必须及时发声,让帮助者关注到你的需求。
第二步,向第一时间能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求助。
比如,有人在公共场合遇到坏人,她想向警察求助,这无疑不是个好主意。
拖延会让事情僵持甚至造成无法预估的损失,及时得到帮助事情才能有所推进,也才能在推进中有更多的机会。
所以,向第一时间能注意到我们的人寻求帮助,可最大可能获得帮助。
第三步,帮助者需要知道你渴望得到帮助。
有时候,人们没能提供帮助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出了问题,而是不确定是否需要帮助。毕竟没有人喜欢在人前出丑,人们担心自己的帮助变成多管闲事。而这也就是心理学中被称为的观众抑制效应。
所以,具体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求助需求,才会有人伸出援手。
第四,帮助者需承担起帮助你的责任。
研究显示,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旁观者越多,实际帮忙的人就会越少。而这并不是麻木不仁,恰恰是人们比较迷惑到底应该谁来承担责任。
事实上,没有什么比盲目而宽泛的求助能让我们感到自己不用非得去帮忙。
所以,想要获得他人帮助,一定得告诉对方,他对你的帮助会起到非常的作用,这会让他们感到责任重大。
第五,帮助者需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当然,表达他人的帮助责任重大,一定要有个度!
如果让对方感到超出能力、权限范围,甚至时间不允许,那多数情况会选择拒绝或回避。
同时,我们应该对帮助者心怀感恩,无论对方是否以自己所期望的方式给予我们帮助,这都是他们以积极的方式力所能及的给予我们帮助。
求助是一种做事态度,摆好心态,带着对自己负责对帮助者负责的态度,真诚的发出求助其实是一种能力。
做到合情合理的求助,帮助他人,也是在帮助自己。
每一个得到帮助的人会带着获助的能量继续传递,而帮助者也会获得助人者能量的回流获得更多快乐和自我价值感。
我们应该学会正确求助,形成利他、共好的社交圈,让求助不在畏难,让帮助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