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因为尝试用一种读起来让人感伤的文字写下我自己的内心而终日惶恐不安。然后在嬉笑怒骂中,我的青春变成了一个闷屁。
我喜欢坐在教室靠窗的位置,最好头顶有吊扇噗噗地吹着,最好前排坐着我心爱的姑娘……我注视着她生动的轮廓,吊扇打着拍子搅动着我的心情。
从大二开始我就放弃了认真听讲,在我尝试听懂老师们所讲解的内容失败后,我便开始了延续至今的生活。很多时候我都是在想象中结束对课堂的忠诚。记忆中老师们总是有气无力的读讲稿上的文字,毫无文采,甚至缺乏逻辑。在我睡着的时候,也会零散地听到稀稀落落的笑声。我会抬起沉重的脑袋,半眯着眼睛瞅瞅视线范围内没有什么异常后,又重新埋头睡去。我一定因此错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点化,以至如今精神空虚事业无成。
我曾不遗余力地远离课堂,但这不影响我对课堂的向往。有课上的日子,睡觉是美好的,就连发呆也是美不胜收的。
几乎每一次夏天的到来我都要花很长时间去适应,而等夏天过去后又无比的怀念。
有时候我在想,我如果还是小时候的我,我一定是个出色的我。我从小就明白了该害怕的和不该害怕的事,我具备一个艺术家最原始的创作冲动,同时兼备探险家最重要的必备素质。我经常一个人去爬我们家房子后面的山,并且一直好奇那座山后面是不是住着更多的人家。我的想象力仅限于此,因为我并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神仙。每当我站在我们家院子看到半山腰收割庄稼的人,牵牛放马的人时,心里面总是充满崇敬之情,我想他们应该就是最接近真相的人!每当夏天来临,我就拿着我的小刀和精心雕琢过的比我稍稍高出一点的木棍出发了。我也幻想过脖子上挂着一个望远镜,腰间别着一把永远打不完子弹的枪。后来我真的爬到了那个山顶,当我发现山顶上还有一座更高的山时,我遭受了到目前为止的人生中第一次打击,我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了“山外有山”这句本应该只是个事实,而被人们强行升华至真理的俗语。用现在时髦的词语形容,我认为当时的我崩溃了。我肯定无法继续前进,因为我手上只有一把铅笔刀和一根已经干裂了的木棍。
我总是花费了百般的努力换来几乎可以省略不计的回报。
蓝天白云,太阳并没有因为我身处的高度而灼烧我。山顶的风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的任何一处皮肤,荒草单一而且疯长。我生怕草丛中爬行着一条或者几条蛇,我没敢迈进比我还要长得高的草丛。虽然我曾残忍的将一条蛇杀死。
那天下午我应该体会到了快乐。或许是中午,反正阳光十分耀眼……
后来我长大了,成为了现在的我。我一直想成为我敬佩的人那样,可惜这个愿望迟迟没有实现。身边来来去去了很多人,我喜欢的和我讨厌的,还有我一厢情愿爱过的。我经历了更多的夏天,每一个夏天的故事都不一样,却又及其相似。我十分清楚地知道我是在挥霍生命,却又完全无计可施。我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一段被人们称作青春的岁月中颓废地度过。
在未来的日子,当我要怀念这个夏天发生的故事时,我可能不再像现在怀念已然逝去的夏天那样轻松愉快,并且乐此不疲。故事里面的人也不算多,但足以让我遗憾和伤感。我甚至还有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庆幸终于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因此忘却时常被我的想象修饰得煞有韵味的往事。我似乎又明白了,或者我自以为明白了,在这并不漫长的二十多年中,我人为地把它过得漫长了。不多的几次逃离,没有留下任何改变现状的痕迹,所以就连游记也总是脱题。
我十分严肃地想象过未来的日子,我把所有的主人公都放在了一场意外中。我也有私心,我为我自己安排了一场美丽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