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我和大霏哥就“傻逼”是贬义词还是中性的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她的观点是,“傻逼”是贬义词。因为她认为使用者可能由于倾向性的不同而用不同的词汇去描述同一个概念。比如“傻逼”是一种贬义的描述方式,而更加中性的描述是“有智力障碍的。”
而我的观点是,“傻逼”是中性的。理由是:每一个词汇都有它唯一对应的,所指向的概念,而它们本身是对那些概念最精确的描述。所以,在这种情境下所有的词汇都是中性的了。基于这种理由,我可以不带倾向(中性)地去描述一个人是“傻逼”。因为,“傻逼”这个词是对他最精确的描述。
然后,我们开始气急败坏地讨论@#¥%……@¥&……&*@#%@¥
…………………………………………
“你觉得‘傻逼’和‘有智力障碍的’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么?!”我问。
“你举一个它们不一样的例子。”
“我觉得……也许人们更愿意把带有攻击性的和破坏性的智力障碍者称作‘傻逼’。”我随便做了一个假设。
“我有个朋友,他就有些智障,会偶尔发作,一不小心就摔坏东西。他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他是‘傻逼’么?”
“那……不妨再加个限定。他如果是主观地产生攻击和破坏的话。那就称作‘傻逼’。”
“他当然是主观的,发怒难道不是主观的吗?”
“那他就是傻逼”。虽然我觉得这句话有些别扭,但是,在我们讨论的框架下,这是一个理性的结论,我还是这样发过去了。
“!!!真是够了你!你根本无法体会这有多伤人!”
(所以……在讨论的过程中,最好还是不要把现实中认识的人拿来做假设,那样,难免会导致讨论不客观。刚刚就是因为我们以大霏哥的朋友为例做假设,结果,导致“讨论”立马就变成了“气急败坏的讨论”……)
………………
“我们的分歧是,我认为不同的词汇只能是代表不同的,唯一的事物,你认为不同的词汇可以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称呼。我觉得你说的没错,我认可你的。但我仍旧保留自己的观点。”我尝试着归纳总结。
“你只是不想再说了而已。因为我们的观点是矛盾的,非此即彼。我也不想说了,很累。”
“虽然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它是不可解决的。这两种观点谁都不能说服对方。但我觉得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双方沉默,不再相互搭理)
其实,我一直笃定地认为:如果双方都是理性的,并且是在相同的经验下进行诚恳的讨论,那么,他们必然会得出那唯一的结论。但是,倘若两人所得出的结论不同,又不能很好地说服对方,则可能在他们讨论的盲区还存在着一个躲起来的大BOSS。
所以,我会愿意相信:当人们对某一个事物用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时,那些解读出来的结果也许并不一定像它们表面看起来那么矛盾重重非黑即白。而是,在这些千差万别的表象背后,隐藏着一个支配它们的,自洽的观点。举例来说,比如在某些高校同学们就是否可以占座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不管是支持占座的还是反对占座的(他们表面的行为看起来是相反的),内心深处却是一致的:都是希望自己有座。一个人如果朋友帮占了座,他就会支持占座,如果朋友没有给他占,他必须自己找座,他就会反对别人占座。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觉得与其人们在几个相互不能说服对方的观点之中选择并支持其中任何一个,倒不如去寻找他们背后所共同拥有的那一份自洽。
而就刚刚关于“傻逼是否是中性词”的那场讨论,最终,我们也还是找到了让双方和解的思路:
我们描述一个词一般是用定义和举例这样两种方式。前者有一种“被瞬时完成”的感觉,而后者有一种“不断积累出一个概念”的感觉。对于定义的那些词而言,他们都是中性的。而用举例“积累”出来的那些词,因为积累的方式不同,以及因人而异的理解,所以,词汇会产生褒贬义。于是,我们发现“有智力障碍的”是可以被定义的,它是一个中性词。而“傻逼”的话,由于它是被不同的事例给“积累”出来的概念,所以,在它能够被定义之前,它就只能还是作为一个贬义词而存在了~~
Ps:就在写这篇日志的时候,我又突然想到可以补充的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被事例“积累”出来的词,它都会变得越来越清晰,以至于最终可以被“定义”出来(也就变成了中性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