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房子,跃入的印象是一座青砖墙体,乌红色瓦片房顶的有三间屋子的普通农家房舍,在房子的边上有一个水塘,岸边长着洋槐树,柳树,杨树等,在有记忆力之前就已经住在那里。这栋房子是八七年父亲用自己的积蓄请上村里的乡亲盖起来的。我是在长大后无意间看到房梁上在房子竣工时师傅写在上面的具体日期感到好奇而询问了父亲,我还能很清晰的记得父亲讲述当年建房子情景时的自豪表情。先前房子前是没有院墙的,后来出了一次事让父亲下定决心修一个院子:在很小的时候,一次家人都坐在屋子里聊天,我自己歪歪扭扭的跑到小水塘边玩,一不小心滑了进去,当时是冬天,穿的比较多,所幸没有那么快沉到水里,这时父亲到屋外拿木头,看到水塘了有一个东西上下浮动,还很惊奇的跟我母亲说,这么冷的天谁家的水牛还跑到水里“卧泥“(方言“水牛戏水”的意思)。父亲定眼一看发现是我,扔掉手里的木头箭一般的冲进水里把我捞了上来,,,,,,因着这件事,父亲没过几天去买了一车红砖盖了一圈院墙,修了一个大门,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落成,父亲满意的说这下不开大门就跑不出去了,可以放心多了。
由于农耕的需要,父亲买了一头黄牛,为了让黄牛有个好的栖身的地方,父亲决定盖一个好一点的牛棚。农忙结束后,父亲选了一个晴朗的日子,挖了几车的土,拉了一车的稻草,就地从小水塘里取水,然后把土和成泥,加入稻草,而后放入一个模具,就这样一块大大的土胚就做好了。盖牛棚需要很多土胚,我们全家人出动,忙得不亦乐乎。其实作为小孩子的我们只是觉得好玩,根本就是在帮倒忙,父亲到也不说什么,随便我们怎么折腾。土胚做好晒干后父亲用了一天的时间就盖好了牛棚,从此小院又多了一部分。记得当父亲把黄牛牵入铺满干稻草的牛棚的时候,黄牛冲着父亲望了很久,那份感觉意味深长。这头黄牛也陪伴着我走过童年的岁月,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时光里,父亲也只是每年对房子进行修修补补,并没有“大动干戈”,直到上小学一年级修建新的厨屋为止。厨屋没有按照典型的八字型屋顶修建,而是盖成了平房,虽然只有那么小小的一间,但在当时还是很让人期待。建成后屋顶成了我和小伙伴的乐园,放学后一起爬上去往远处看,一起玩葫芦棋,下军棋。周末的时候还会叫上更的伙伴挖上一堆黄泥爬到屋顶,借助水泥屋顶的平坦先把泥巴揉成如橡皮泥的样子,然后捏制各式各样心中想象的物件:小房子,小人偶,大炮,小车等等,就这样我们能够在上面玩上一天。夏天的时候,房顶也成了纳凉的去处,就连平时反对我上屋顶的母亲也会上去坐会,如果太热也会干脆就睡在上面。
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是个粗犷的庄稼人,这庄稼汉子也有他细腻爱美的一面。有一天,父亲从远方的姑奶家做客回来,顺道也带回来了一棵刺柏树,父亲把树种在了压水井边上,说到希望刺柏好好生长给院子带来绿色。后来父亲又在院子里外又栽植了几棵杨树点缀庭院。
记得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当时正值春天,又是明月高悬,对于没有电的农村小孩来说是难得的夜晚可以嬉戏玩耍的时间。小伙伴们不约而同的聚集到一起,玩捉迷藏,比谁的胆子大,一起去拔村里人中的胡萝卜吃,玩累了就各自回家睡觉。我回到家里时,父母和弟弟姐姐已经睡下。整个村子沉浸在冷色而柔美的月光中,附近池塘里的蛙声和虫儿的鸣叫声衬出这夜的万籁俱寂,顿时没了睡意,玩耍带来的困倦顿时没了踪影。索性就把习题本拿出来,搬了小桌子到了院子里,坐下写作业去了,,,,,,明月,树影,蛙声,虫鸣,一幅镌刻在记忆里的原始美的画面。
直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所在的村庄才通上了电,对于八八后的我来说第一次见到灯泡亮还是兴奋了很久,终于不用再点蜡烛写作业了。父亲也在第一的时间里为房子装上了现代化的家电,吊扇,一台黑白电视机。很多村里的人都到我家里观看飘着很多雪花点的电视节目,时值夏天,父亲就把电视搬到院子里,大人坐在后面一点,小孩子们围在电视跟前观看电视剧包青天。大人们纳凉说笑,小孩子们叽叽喳喳争论着什么,,,,,, 小院子安静而热闹。
后来,在乡村城镇化的政策下,原本零散的村落被合并到一起,原本的村落要被推平,把土地改做为耕地,就这样,一个个村庄在大地上永远消失,一批批的老房子被接连的推倒移平,我们家的老房子也不例外。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就这一永远的消失了,但她永远存在于我的脑子里,永远是那样的存在,那样的整洁安静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