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byliner.com,最醒目的就是它的时间拖动条:“How much time do you have?” 根据你所设置的时间,网站将为你配置相应长度的文章——这里集合了小说家、记者们的各类文章,从科幻小说到非虚构类小说等等作品都可以找到,幅度通常为3000~5000(英文字符),阅读时间不超过2小时。对于数字化生存的现代人来说,影音、游戏、购物、社交媒体……个个都在争抢注意力和时间的恩宠,阅读就更要见缝插针啦!byliner正是为此而来。创始人John Tayman称,正如Netflix(美国最大的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的诞生创制了大批电影爱好者一样,他希望byliner也能让大家发现:原来,我可以将午休时间用来阅读!
在我看来,byliner的核心概念是——关于阅读的高级搜索引擎。它的搜索词组合为:阅读时间(准备投入多长时间)+你所追随的作家+你感兴趣的话题。以这三条线索为基础、byliner创造了一个能够让读者有的放矢地填充零碎时间的阅读环境。你可以根据时间余量随便选篇故事来读读,也能够订阅你所喜欢的作家——及时收到他的新作及推荐阅读;只要每月花费9.9美元成为会员,就能享受电子文本的离线下载,放在“床头柜”里,捧着iPad度过你的睡前时光。
首先,阅读时间自不必说,只要简单地测算正常人的阅读速率就能够实现推送。关键就在于阅读产品的细分上,byliner挖掘出了新的分类标准:长度。我们习惯了用内容类型来作识别tag了:政经、人文、励志、休闲;而做杂志出身的创始人John Tayman觉得,3000~5000字的故事或长文,既能够满足阅读的品质、也具备轻巧的变通,用来填充零碎时间,是个不错的选择。
就像要让锦鲤游得自由舒展,水池一定要够大!byliner要让搜索、算法乃至个性化推送、订阅有所作为,一定库量的基础数据库必不可少。畅销作家、优质资源的集结是每个内容售卖平台首要解决的问题。创始人John Tayman历任多年的杂志编辑(Editor-at-large),Jeff Gomez是企鹅的前副总裁,负责数字内容营销——团队的传统出版老本能为其积攒一些作者资源。其次是采用外链的形式,毕竟byliner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于筛选的概念和算法上,读者经由这里发现、再去其他站点阅读,同样要经过byliner这条“路”,也体现了价值所在——国内的“读书马上”便是这一模式。最后还有与内容生产大户的合作,如纽约时报就看中了这一平台(的长度、主题、价格),将历年来的专题报道集结成电子书,在这个平台上发售。
byliner的另一大特点在于它对作家的垂直经营,也依然带着传统出版的精英气息。通过follow某位作家,读者与作家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就不要再提印刷物流发行的环节了,这些省下来的时间和成本,都可以化归于写作者的更大收益——byliner与作者五五分成。如果你是在亚马逊的单打榜(Kindle Singles)邂逅作者的,也许还是得回到byliner来才能实现订阅功能哦,这也是撇除分销渠道、减少第三方的一种方法。
byliner启示我们再一次思考:数字出版高喊“海量内容”的荒洪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数字大浪狂拍后的一阵眩晕后,真正青睐于阅读的那份冷静沉积下来。这一次,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数量太多、噪音太大,如何筛选?如何精准配置?如何细致区隔每一种阅读需求并且去满足它?诞生于2011年的byliner目前还活得不错,它的两大立足点是:
一,作者依然是数字出版时代的品牌。用户订阅的“作家”,而不是文章。
二,在“抢占读者的零碎时间”方面的创举。对阅读需求的深入观察,用“长度”这个标尺来对阅读产品加以区隔。
它的商业模式是付费阅读。会员包月制:9.9美元/月,会员可以享受电子原稿的离线下载,以及编辑严选的主题文集。电子原稿也可以通过亚马逊、苹果商店和 Barnes & Noble的nook来订阅。渠道30%,byliner拿70%,余下再和作者五五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