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必备素养,很多教师都有开展课题研究的意愿,但是在课题申请、研究过程或者课题结题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课题研究不能顺利立项或结题。
12月22日,聆听了教研科研中心赵主任做的关于《中小学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要求》的讲座,收获颇丰:
赵主任主要通过立项前做什么、立项后怎么做、结题时怎么做、结题后做什么这四个方面给我们做了详细生动的阐述:
立项前要求:1.组好团队是基础2.选准课题是关键3.主持先行是前提4.合理分工是驱动5.深度研讨是根本6.高质量重构是突破。特别是讲到立项前需要走进课堂做研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当做课题进行研究,需要从课堂教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等问题中由困惑凝聚成问题——整理归纳系列专题——由专题升华为课题,课题名称归纳一下就是要包含: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赵主任列举了很多不同的案例,包括一些错误案例、优秀案例对比,这让我们在选题时能够更加顺利。
立项后应该明确: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研究;怎样开展研究;预计会产生什么效果。及时设计行动路径,按照步骤层层落实任务,加强专业阅读,借助学校、领导的力量,借助同事的智慧,也可以向校内外专家请教。课题研究也应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也应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课题研究课听评课活动。
结题时课题研究报告应该:体现过程、反映成果;具有科学性、学术性;具备操作性、借鉴性。课题研究报告不是教研活动记录、素材的堆积,而是对研究过程积累的材料进行回思、梳理、提炼。其中讲到研究成果除理论、理念、能力提升和获得的荣誉证书以外,更需要归纳、概括、提炼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结题后应该把取得的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到自己或他人的日常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去,提升教学质量。结题答辩过程碰撞出的新问题、新思维,可以作为以后新课题接着研究。
通过聆听这次讲座,对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步骤及要求有了更明晰的认知,起到了非常强的指导性,纯干货的分享,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