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村中社和布村南社的社火在我们原上是非常有名气的。每年的春节,过庙会,忙罢会,多少都会要耍一下。凡是上过原,看过原上的社火的人都这样赞叹过。
每逢布村中社有社火、就会吸引我县白鹿原的安村,孟村,前卫,焦岱,沟峪,洩湖,华胥南北两川;长安区的鸣犊方圆几个乡镇;西安市东郊的纺织城,狄寨等地人。为的是一睹原上社火的风彩。
这十来年,古戏停演,社火沉睡。社火衣更是难得一逃,会遭到如此的劫难。恰在这个时候,年轻人都没耍过社火。他们还不知抬社火是怎么回事?只有二十岁往上的人才知道耍社火这档子事。
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干部不热心耍社火,更怕出了事,会承担责任,便以耽误春耕生产为由,反对群众耍热闹。那一年,支书支持村里耍社火。临到乡政府前,他叮咛社火头说,我前脚走,你们就出社火,耍社火。有什么问题,我一人承担!
耍社火以来,就出了那一次上边干部从中阻挠的事。
往年的正月天正是闹社火的大好时节,地里的活路还没开始,他们一听是原上有社火,便打听具体的日期。及至看过张贴的海报,便一目了然,牢记在心。
及到了耍社火的日期,村中男女老少出门看社火,十里八村人时稀。出了门,大路上俱是看社火的人,像潮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村子。
耍社火离不了锣鼓。锣鼓是社火的灵气和语言。没了锣鼓,社火就真的成了一桌一桌的爷相,呆板得很。耍社火,锣鼓队越多,耍社火的场面越大。
月岁不催人自老。当时,我班的男女生,也就是十来岁的样子,是那一年平头桌子上的社火娃。也是他们第一次装社火。相机不停地对准他们这些社火娃,咔嚓咔嚓,一张桌子,一张桌子地拍着照片。留作日后永久的记念。
现如今,这些社火娃已经是爷爷、奶奶了辈的人了。他们的孙子都满地上跑了。
现在正是百废待兴之际,已经是古装老戏重返舞台,社火也是古木逢春,二度勃发。民间艺朮这枚奇葩真正又回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
上了原,就我们布村中社和南社的社火名气最大。当时正值十届三中全年胜利闭幕了。各地都在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我们的乡上也不示弱。布村从古至今,社火的名气最为出名。村里有社火头,社火箱。私人也有锣鼓铜器,你买一件,他买一件,到用的年跟前,便拿出来聚众敲一下,便有了浓浓的年味。过后,又各自收藏,自行保管。还有私人制作的社火衣。锣鼓的场面更是慰为壮观。不管是敲锣打鼓的,还是在周围观看的。为了庆贺这一盛况,乡政府把这个重大的使命下达给了布村中社。让我们抬一出古老的社火剧种,来乡政府门前展示一番。
布村的村民和领导都感到这是一种莫大的荣幸。是我们露脸的时候,当时大队的干部和社火局的全体同志,满蝶子满碗地就应承了下来。
社火局,经过几个重要人物的碰了头,对上级的部署研究了一番,最后,决定在村社火局化装脸谱。这一次是遥远的路途,要行动早,早化装,早出社火。社火的戏目被定了下来,抬的是:巜逼上梁山》。
当时,正好是正月天气,学生放了假,闲在家中。当时的社火娃,先是经过目测,全部都过了关。才进行社火桌上的实际演练,又过了关卡。紧接着就进入到紧锣密鼓的化装之中。化装师忙忙碌碌地画着脸谱。在社火局里帮忙的人手脚也不闲着。他们又是穿社火衣,又是给社火娃穿靴子,社火娃戴着胡须。肩上挑着葫芦小酒壶。桌子上站的社火娃,好像一个活的林冲出世了。凡是在社火局忙碌的人,多少都懂得戏。
从前,每年的正月里都要或多或少的耍一下。由于社火的演出停止了这么多年,这是头一次重新抬耍。小孩子从来不曾见过,也没见过装社火,对这一切都感到很是陌生。这一次展示路途较远,而且是出村表演,只能成功,不需失败!
当时,车辆还没兴起,全部都是用人力抬社火。一个平头桌子,按排四个人。这次不在村里耍,也不转场子耍。而是沿着大路,绕一大圈。去的路径是北大路,社火由大刘村到达东西公路上。沿途经过坡头,安岱,滕家寨,香村,东西巩。由东西巩,然后折向朝南的方向,到达乡政府所在地前卫街道的门前。在前卫街道上展示了一番后,在那里逗留了片刻,又由南路返回。途中经过杜沟村,王庄村,田湾村,前后来回1O个村点,全程往返近25华里。沿村的村民,举家出门看社火,掌声雷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沿途所经过的村庄,许多老人,青年人,孩子们夹道观看,皆异口同声地说:"布村的社火又威风起来了!"
这一次,布村中社的社火,一下子威名大震。
自此,每年都要耍回社火。但不是每年都大耍。现在的农村不像从前的农村那样朴素,事事都要钱字当头。况且,人出门挣钱为主,耍社闹只限于元宵节前这段时间。还要人都有那种耍热闹的強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