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原来的生活二十天,重返职场一周后迎来了惊蛰节气,冥冥感觉是一种命定的安排,曾经在病中休假时在公众号写过一篇《蛰伏》,那时候心情是从忙乱中暂时退下来的平静,生活安静而又平和,一切不好不坏。而今又在一切刚刚有所回归时,便迎来了惊蛰节气,心里不由感叹这不只是一种巧合,更是一种命定的安排。
我是个消极的人,尽管半生我曾将这种消极归结为命运的坎坷,现在来看,我的消极更多的其实也不是因为生活的坎坷,而是因为自己的性格所致。我知道也许在外人眼里我是乐观豁达的,大大咧咧,甚至没心没肺的,但其实这些并不能排解我内心的悲观消极情绪。
曾经无数次我也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最高修行目标——“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但又无数次被生活的巨浪吞噬,而今年岁大了,心态平和多了,但豁达和傲气却还是远远不够,看来还需要继续修炼才行。
有人称惊蛰,是一种人生的修行。我想这种说法应该是源于惊蛰节气的某些特点吧!惊蛰,古人又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自这一天起,天气转暖,春雷乍动,万物复苏,大自然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光。
动物入冬后藏伏于土中冬眠,不吃不喝不动,古人称之为“蛰”。惊蛰时节,随着天气转暖,泥土变得松软,冬眠的虫类感受到春天的阳和之气,打破原来的蛰伏状态,伴随着阵阵春雷,从土中钻出来活动。
“惊蛰”这两个字,还包含更深层的涵义——顺时而动、应势而为;破除迷障,觉醒人生。这是人生的两大修行,也是惊蛰节气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顺时而动,应势而为。古人常说: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大丈夫能屈能伸。在时运不济的时候,默默蛰伏,积蓄力量。在环境好转的时候,顺势而为,惊起奋进。
在漫长的冬季里,万物都在寒冷中积蓄着自己的力量。惊蛰一到,蛇虫惊醒,草木发芽,积蓄一冬的力量,马上爆发出来。
萧索的冬日,不出几日就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春天。人也一样,只有沉下心来,默默学习,才有机会厚积薄发。
破除迷障,觉醒人生。惊蛰,是从沉睡走向苏醒。人生,也需要从执迷走向觉醒。这种觉醒的背后,是一种大转向,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总是在向外求,求名利、求地位,但是人心无限,欲望无穷。这些东西常常不能带来长久的满足,反而更容易带来深远的空虚。
杨绛晚年的时候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世人执迷,总是在外面寻觅名利,希望可以填补内心的空虚。殊不知,人的内心自足。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只要内心波澜不起,自然从容安宁。
如果说“顺时而动,应势而为”是入世的智慧;那么“破除迷障,觉醒人生”,就是出世的真谛。古人说:“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世间成就一番事业,却又可以保持超然心境不受过多牵绊。这是人生的两种大修行,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一生的智慧。
惊蛰时节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这不有些传染病也会在这个时节拼命刷刷存在感。顺应时节,惊蛰养身。惊蛰时节更应该好好锻炼,好好养身。
古语有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
惊蛰,正值春季,阳光明媚,人的活动量不断增加,新陈代谢越来越旺盛。在此期间,气温虽然回升,但变化较大,人要顺应天地时节,保养好身体,以抵御病菌的侵袭。
惊蛰时节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食生冷之物;生活起居以早睡早起,唤醒身体。坚持运动:激发活力,放松心情。惊蛰节气,万物生长,适合凝神养心。
《黄帝内经》里提到:“怒伤肝,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
春季正是肝脏机能旺盛的时节,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从惊蛰开始,就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人在暴怒的状态下,容易冲动行事,不仅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还会伤及自身,后悔终生。
仔细想想,就会发觉:所有坏情绪,最后买单的都是自己。与其斤斤计较,不如尽早释怀;与其事事生气,不如放过自己。很认同一个观点: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温度上升后,人容易浮躁不安,做事也容易出错,酿成祸端。此时最重要的便是:稳住心,沉住气。不慌不乱,摒弃急躁,只要足够稳妥,万事皆能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