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00
第3章 前言
让孩子玩,陪孩子玩。
儿童的智力发育、注意力培养、兴趣发展都离不开这种“沉迷”。这看似无聊的玩耍,正是孩子对未来真正的学习研究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无端地、经常地打扰孩子,会破坏他的注意力,使他以后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也失去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园丁好好呵护花朵,让它展现自己最美的姿态;错误的教育方法是园丁决定花朵是什么品种,要开成什么形态。--当我们有一颗花种,我们必须做的正确。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
第4章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他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除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必须要做的事情,不如心平气和好好体验它
哭也一样疼
谁小时候没有几个不长眼的“长辈”呢?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捧在手心的珠宝岂容他人随意践踏
是宁可得罪同事,绝不“得罪”孩子
潜意识里总归是利用对方的弱势来获取优越感,严格说来也是恶意。非主观的恶意
单位同事捉弄孩子并没有恶意
“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指成年人把自己放到儿童的位置上,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
人人都说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为小孩小, 你比小孩还要小。
学习了
如果她和小朋友都想玩一个布娃娃,发生冲突,我们既不要求她出让,也不怂恿她抢夺,而是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注意,让她知道好玩的东西不止一样;或者引导她和小朋友一起玩,体会合作的愉快。
然而大部分孩子的所谓谦让,都是逼迫下的畸形产物。谦让不是不得已,而是不在乎。
这让步并不是怯懦的退让,是一个孩子表现出的真正的大度,是变通能力。
豁达了自然善良
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
这样的平衡最好,把自己和他人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既不委屈自己,也不苛待他人。
她会礼貌地打招呼,但不会寒暄,更不会为了拉近关系说些言不由衷的话,交流中没有任何讨巧行为。
某种程度上,都是利己主义。与外界联系是更好地生存,也是利己。做慈善是出于同理心或者避税,归根结底也是利己。所以利己天然正确,没必要搞成贬义词,只要不刻意损害他人利益就好。
利己主义与孤独是同义语
家长所能教给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个内心秩序和谐的人。
家长所能教给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个好人。
家长是孩子启蒙时唯一的榜样,想孩子拥有怎样的品格,自己必须先做到。
家长一定要注意你所有的言行中蕴含的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只有前后统一的东西,才能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并稳定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做事的风格。
这样的人其实很可怜,本质上TA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他内心无比恐惧,一旦赞同别人,承认自己的不足,那个完美的自己就会轰然崩塌,而TA赖以存活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天下的“理”都在他这里,别人的事情和感受他都可以不管不顾,自己的事情和心情却是天下最重要的,自己的想法是天下最正确的
本质上对他人苛刻的人,内心极不和谐。这是一种自我关系投射。
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愿每个孩子都有美满的童年。努力寓教于乐吧
孩子不是为“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年”而活着
和宝贝共同守护的梦境,真是美好
“圣诞老人”是我们共同的享受,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所以它是我们要共同守护的秘密。
孩子总要长大,童话总要消失。圣诞老人虽然和童年一起慢慢远去了,但我们仍然愿意延续这份快乐。
从小没有被满足的正当要求,成了一辈子的遗憾。哪怕现在买得起一打,但那种惊喜感不能复制。
“圣诞老人”每年都来的意义不在于礼物本身,而在于这份惊喜,惊喜是另一层更有价值的享受。
家庭关系中,陪伴和温情永远是钱买不来的最珍贵的东西
虽然花一样的钱,买一样的东西,方式不一样,带来的快乐就不一样。
愿孩子长大依然有美梦相伴
一个经常做美梦的孩子,她的童年应该很幸福吧。
创造小惊喜,往往因为是曾经收到过小惊喜。幸福的人呢。
圆圆偶尔也制造点浪漫小情调,给我和她爸爸送上点惊喜。
很多父母长大了,就把童年迫不及待抛诸脑后,仿佛一只烫手山芋,拖累了他们前进。
每个父母都是从青春期走过来的,回忆一下我们的少男少女时代,就该知道中学生这种情愫的萌发是多么正常。所以在孩子情感发育时,我们为什么不给予更多的理解?
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乃人类本能,天经地义,不然怎么繁衍,早灭绝了。不对异性好奇,家长倒要关注一下。
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好感,有和异性接触的愿望,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美好的;如果没有,倒可能不正常。
禁忌别有一种诱惑滋味。
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得严重了甚至是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不仅不会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兴趣降低,反而会刺激兴趣增长。
家丑不可外扬,何况这只是家庭矛盾。搞到尽人皆知,徒做了人家唠嗑的话题。
这位妈妈一怒之下找到班主任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树欲静而风不止,有啥办法。
在“早恋”等儿童问题上,家长实际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疏导平息,一种是刺激强化。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达到第一种效果,但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家长都把它做成了第二种结果。
是啊,带了墨镜,看全世界都是黑的。
只要大人内心阳光,孩子内心也会很阳光。
乱贴标签,迟早孩子变成标签本人。
成人如何以干净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
成人如何以干净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
很经典的实验结果。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包括成人在内。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信任是家长能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家长用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我爹最喜欢小题大做,耳提面命。直到多年之后,我才能坦然面对无意中碰碎的碗碟,偶尔失手的菜肴。放过孩子,放过自己。
大人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小“不是”,这不是件小事,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家长也做不到从不犯错,所以怎么对自己,怎么对孩子咯。苛责自己的先好好修习如何与自我和解。
如何看待孩子无意中犯的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小错误家长应该以何种态度处理——这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
让孩子看到行为的后果,接受后果。TA自会重新审度行为。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下来,她就很少丢三落四了,自己能把该带的东西都收拾妥当。
让孩子自己做需要很多耐心和毅力
知道家长不可能帮她一辈子,我们的“帮助”就是尽量让她自己去做;我们要做的,主要是“有耐心”,允许她把事情做得一团糟。
我爹一面埋怨我啥都做不好,一面又非要帮我把事儿做了。也是满足自身安全感和掌控感。
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出现这样教训与反抗的态势,孩子就会渐渐地真的对自己的错误不在乎,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
少壮不试错,老大徒伤悲
家长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
成就来源于一次次修正错误,接近目标。
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否则人人都跟机器人似的,还有什么乐趣。
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人的丰富性。
牛顿爷爷童年应该过得不咋地,所以才性情古怪乖张,报复心极重。这方面应该是反面典型的存在。成就未必是某种世俗的成果地位,而是自己的世界是否完满。
牛顿如果因为不注意生活细节而成天挨训,他还能是牛顿吗
无条件爱孩子是世上最美好却也最难的事情。
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
其实重点还是什么书,怎么读。所以才有“一千个人眼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诗歌其实是美学启蒙,所以跟背诵,炫耀没啥关系。
在诗歌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目的——这才是应有的目的。
我倒觉得是杨振宁父亲了解对自己孩子有用的东西,并非每个伟大的科学家都非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不过这些领域大多相通,科学领域有造诣的大师在文学艺术领域通常也有不俗的成就。
他父亲是一位大学数学教授,他对杨振宁提出的要求却是,花几年的时间去学中国古典文学。
是啊,人这一生有始终追寻的美好是多幸福。
生活里有些美丽的爱好,那是怎样的一种滋润;人生中有些读不尽的东西,那是怎样的一种财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