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了祭奠我们逝去的亲人,各地方的表达方式和习俗也不尽相同。
前面粗谈了一下全国各地的不同风俗,还有现行形势下正在兴起的文明祭祀方式。
今天来聊聊我所在的湖北省内的一些不同的祭祀形式。
在湖北祭祀,一般是:
一对蜡烛,一束香(要奇数的),一挂鞭(越想越大越好),焚烧的冥币和纸人、纸房子等。
去公墓时要买红丝带系在墓碑上。
去乡下要带铁锹工具,给先人的坟上培上新土。
清明节前三天后三天都可以祭拜,后来改兴敬献鲜花之类了!
当然,每个地方也有着不同的祭祀方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在湖北的恩施,清明上坟扫墓称为“插青”或“飘坟”。
从春分起开始上坟扫墓,一直延续到清明后,而清明节前后几天是扫墓的高峰期。
“竹悬纸钱”是将白纸剪成铜钱状,扎成束,悬挂在竹竿或木棍顶端,插在坟上,即“清明吊”。将纸钱插在坟上随风飘摇,故又叫“清明飘”。将“清明吊”插在长满青草的坟上,称之为“插青”。
插“清明吊”与烧纸钱同义,表示后人孝敬先人钱财,让他们在阴间日子过得好一点。
另外,有用各色花纸做成宝盖、旗锣鼓伞,送给故人,则是对亡人功德的感怀,希望先人保佑后人如“八宝”象征的那样事事圆满。
此时走进恩施地区的乡野,所见之处,到处插着白的“清明吊”,和五颜六色的宝盖与旗锣鼓伞。一阵山风吹过,这些纸质的祭品就不断飘悠着摇晃着,形成了独特的祭祖扫墓风景。
下面来看看宜昌的清明祭祀方式。和恩施有些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在宜昌,祭奠先人这种行为也叫“插青”,就是做标识标志的意思。
老辈人一般会提前十天半个月(新坟会早一点,老坟会晚一些,但不会超过清明节),只要是太阳出来了,天气变暖和了,“插青”就开始了。年轻人选择清明去“插青”,也把它当做一次春游活动。
“插青”的用品,以前是“清明吊”,一家老小在家自己制作,用竹棍、竹条制作一些须、花、球制品。现在基本上都是买现成的。带上香和大捆纸钱、冥币、鞭炮,到先人墓前,将坟前清理干净,给先人烧去纸钱等,以寄托思念之情。
十堰地区上坟遵循“迎前不拖后”的习俗。
要清扫墓场和石碑上的枯叶和灰尘,纸钱烧完再挂坟(挂“清明吊”)。
带上铁锨,给祖坟培添新土,使其增高,保佑后辈儿孙步步高升、年年发财之意。
再来看看荆门乡村清明祭祖的习俗。
在荆门是有2个重要节点可以祭拜先人的,那就是大年三十和清明节。
买各式色彩艳丽的绢花插在坟头;将大捆的纸钱和一扎扎的冥币烧给先人;每人拿着3根点着的香依次祭拜;最后就是放鞭炮了。
祭祀结束后,可以挖野菜等踏青活动!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一些地方祭祀风俗,不知简友们那里还有什么不同的祭祀风俗了,欢迎大家一起多多讨论,让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更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