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觉得孩子成长路上,要充分给予一切能让其深觉自由的成长环境,但是此番孩子回老家之后的种种坏习惯让我不得不信服:在孩子成功养成自律习惯以及具备分辨是非能力之前,一切的放养口号都是扯淡。
《奇葩说》有一季的辩题是:“家长群里都在吹捧老师,我要不要跟风?”话题一出,就引发了广大家长朋友们的热议。
有人说:“复制、粘贴,再发送,一句吹捧而已,跟风就是了。”
但曾是中小学老师的冉高鸣却说:“作为一个老师,我更希望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各位家长有参与感。不要做群里的好家长,而要做孩子教育路上的好老师。”
这是一位正能量老师所发出的心声,但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是:部分老师借助教育工作者岗位的优势,未尽全力履行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借助“父母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冠冕堂皇的以“家长应当参与孩子教育路上的全过程”为由,借助家长之力完成本职工作。
而家长不敢反抗,其原因无外乎是担心自己“虐师一时爽,孩子背了锅”。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不和谐会给孩子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老师可能没错,家长也没有错,各自所在立场不同,但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是小学校长授课,说实话,那个年代大家家庭条件普遍都不咋滴。校长在授课过程中,总结授课经验以及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程度,在班里强行推荐《学王一拖三》、《断篇章》等辅助教材,校长卖出的价钱是10块一本,建议条件好点的学生两本同时购买,条件差点的就买《学王一拖三》。
有位同学家长在孩子学习上从不吝啬,但是他选择在镇上书店给孩子同时买了这两本教材,售价仅3.5元/本。校长在课堂上着重表扬该家长在孩子学习上所给予的支持,但校长从另一方面建议家长后期别去外面买,以免所买版本不同而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最起码在那个时候,家长是不需要检查我们作业的。
小的时候,父母没有时间管我们兄妹三人的学习情况,但为了让我们写得一手好字,规定在放学后,必须抄写课文内容。
其实用现在的话来说,父母读书不多,他们是不懂得如何系统的引导孩子的学习的,但在那时他们认为抄写是一种内心宁静的自律,他让你在锻炼写字的同时,加深了课本内容,同时又忍住了独处时的孤寂,他们的原意是希望孩子可以通过独处变得自律,从学习中获得自我认知的快乐。
这个抄写的习惯我一直坚持到2014年,每次心浮气躁时,总喜欢拿起汪国真的诗集进行抄写,写着写着,内心安宁了不少,甚至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和自我情绪调节的妙招,何乐不为?
教育路上,最不该偷懒的是家长,最不该放养的是孩子!
可能我的父母在教育路上做的不好,我们在出了社会后,其实有许多自我治愈的机会,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至于我们是否会在出社会后发光,这真的是需要经过后天不时的磨砺和努力去实现的。
孩子在身边时,从孩子一岁半起,每天晚上雷打不动的读睡前故事。起初孩子要求一定要读三四本小故事方可罢休,但为了让孩子按时、定量的汲取知识,我便和他约定每天读短故事至多三个,如果不能接受这个规则或者读完之后推翻和妈妈之间的协议,那么下一次故事就要减少一个。孩子对我制定的故事规则是非常认同且配合的。
孩子三岁时,我买了长篇故事,读书加阐述的时间,一本读完往往需要15分钟,这时如果孩子还想听,最多再重复听一个他意向短篇故事。
睡前坚持读故事,是为了让他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知道从书里获取一些有趣的故事,进而知道遇事和大人协商是一种生存规则。
但,很显然的,我们给予一个三岁半孩子的自由过了火。再次强调: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极具影响力的。在和朋友探讨育儿经的时候,他说任何时候不要小瞧了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他和朋友们一起聚会,孩子和孩子们在一起玩,他的儿子成功的将所有小朋友带入“舔嘴唇”小团体。
三岁是孩子性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但显然是孩子没有具备辨别是非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此时的家长,需要具备充分的耐心和忍耐力,时常在心底里默念“孩子是我亲生的,随我、随我”,否则,你真的会在这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将这棵小幼苗的暴脾气引发出来,进而伴随他的一生。
前面提到孩子在学校的教育和家庭氛围、成长环境给孩子带来的深远影响,其实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老师尽力而为,用爱教育孩子,孩子成绩再差,秉性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同时,如果此时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是负面的影响,老师再博爱,也无法拯救孩子青春期内心的敏感。
孩子成长路上,老师和家长各司其职,做到老师不借位,家长不缺位,才是教育的核心。至于是否需要在家长群跟风倒是其次,也许老师只是希望你在收到通知时能及时的给予响应,算是表达对发起人最起码的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