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什么没有背英语单词?”
“...”嚎哭的声音
“为什么你还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
“考试的时候脑袋忘记了,不知道名字怎么写了”继续嚎哭
“还从没见过能把自己名字写错的人,笑掉全班的大牙,你这根本是没有用心!”
“我没有,没有”继续嚎哭
“你还要脸不?你的脸呢?”
啪啪,父亲打了小女孩,母亲还在一旁呵斥,“不许哭!”
“不要打了,不要打了!”
这是刚刚听到对面房子里的父母“教育”小孩的声音,我住在对面,离得近,声音太大了,于是就有了上面那组对话。
许多人也许会嘲笑那个小孩,就像她班上的同学嘲笑她一样,“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名字也写错了,真是够奇葩了!”
也许会有另外的人站出来,孩子还小,教育下就行了,非得动手打孩子吗?要是在国外,这可是犯法的事情!
美国于1974年通过的《儿童虐待预防与处理法案》中对于虐待儿童有着明确的定义:父母或看护人近期的作为或不作为,导致儿童死亡、受到严重的身体或情感伤害、遭到性虐待或性剥削,及其他可能造成严重伤害的作为或不作为。
如果按照美国的法律,在中国家长准备“管教”孩子的时候,就得做好去警局“喝茶”的准备。
2001年中国电影《刮痧》中对此也有描写。中国爷爷到美国探亲,为孙子
刮痧止痛,医生与护士发现孩子身上的伤痕后立即通知当地儿童福利局,随后儿童福利局官员、警察等纷纷赶到,这即是该法案中的强制报告制度的真实写照。
02
今年年初的时候,拜访亲友,看见姨妈家的孙子戴上了眼镜,一个只是上初中的孩子就已经戴上了眼镜,是学习太认真了吗?不,是玩手机游戏时间过长导致的,并且是夜里躲在被窝里玩手机游戏。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人群低龄化在逐步变得明显,说不定现在和你在玩王者荣耀、吃鸡游戏的玩家,就是刚放中秋假的小学生、中学生,并且更扎心的是他们的技术比你还六。
前段时间,腾讯对王者荣耀的游戏健康系统就行了升级,接入了公安权威数据平台,最直接的影响是,未成年人通过随意编造一个成年人身份证号注册游戏ID的情况将不再发生。
由此可以看出腾讯下的决心有多大,作为第一家接入公安权威数据平台来预防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公司,有多少父母得感谢腾讯!
但是,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孩子不能玩王者荣耀了就真的能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吗?
腾讯不是孩子的爹妈,不能帮你管孩子!
有一对博士夫妇,他们的孩子也是沉迷于玩手机游戏,与其他家长的做法不一样,他们选择了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和孩子定好制度,完成每天的作业练习后才允许玩游戏,并且父母要全程陪同;不许跳过游戏的中文提示和场景人物对话;每遇到新的场景,要求孩子先简单阐述一遍,爸爸在旁边做补充;可以玩不同的游戏,手游、PC、游戏机都可以,如果你要任天堂的游戏,也可以,但是必须按照流程来。
就这样,在父母的陪同下,让玩游戏这件事不仅父母参与进去了,还能与孩子交流探讨,顺便拓展孩子的思维和认知,也可以输出一些观念,让玩游戏这件事变得更有意义!
手机、游戏都是不会思考的工具,并没有对错之分,真正起作用的是操作手机、操作游戏的人的思维。
03
回到最开始的场景,那个小孩应该为写错名字受到体罚吗?那对因为孩子学习不用功而打孩子的父母应该受到谴责吗?他们是不是都做错了?
对,他们是做错了,错在把爱用错误的方式体现了出来!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一是对孩子的成长期盼,二是对周围环境的情绪反射,当然最核心的肯定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古往今来,不外如是。父母那一辈的人,他们受教育资源、家庭资源的限制,无法得到像如今普及的九年义务教育、大学扩招等优渥的社会资源,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去考虑其他的事情。如今我们唾手可得的资源,可能是他们当时年代一辈子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尤其是社会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资源投入更大了,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买什么,给你报补习班、兴趣班等各种班,双语教学,外教、私教都能请,有条件甚至会出国游学,没有你想不到的,只有你不敢想的!对于孩子的教育军备竞赛,可能真的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虽说父爱母爱无私,亲情伟大,但是作为投入资源的一方,他们难道就没有期待过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达到怎样的成就,能够有一番作为吗?
如果孩子的表现不够好,没有达到父母心目中的预期,会不会产生情绪和心情的变化?如果再加上“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一对比,或者看见你在玩手机玩游戏而没有好好学习,可能就会当场爆发了!
投入——产出,得到正向反馈,继续良性循环;投入——没有产出或者产出低于预期,得到弱反馈,也许你会继续循环投入,一旦长久的期待变得遥遥无期时,剩下的就是深深的绝望和愤怒。
虽然目前我没有组建家庭,也没有小孩,但是每当有些孩子因为“闹事”被称为熊孩子、有些孩子因为一些小事受到赞扬上新闻时,为什么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真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今天太晚了,明天接着分享下半篇,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