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
年纪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久,便越觉来越感觉到内耗严重,亦越发觉得自己的浅薄。这时候反而遗憾学生时代没有好好读书了,曾经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多么地不屑一顾,如今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可贵就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可惜时不我与!
不过话说回来,假如真的可以回到学生那会儿,年少贪玩的我可能还是无法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吧,毕竟游戏、电视机都更有意思多了。读书不是强迫的,发自内心喜欢才会进入到那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不会因为道理而爱上一个人,但却会因为对方身上独特的吸引力而爱上他/她。那么读书究竟有什么乐趣呢?“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未免太功利了,而翁森的这组《四时读书乐》,才真正照出了读书之乐的高光点。
春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夏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秋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春天,山光照槛、水绕廊前,百花盛开、鸟鸣莺啼,一切都是如此欣欣向荣,焕发生机,在这个最有生命力的春天,不要浪费时光,用你那朗朗书声和一曲春天最美的和声吧!
夏天,修竹压檐、小斋幽敞,白日读书比蝉鸣还要快乐,夜深人静,油灯已经燃尽了,不意乎帐子里又飞进来几只萤火虫,不禁让人想到囊萤映雪的发愤读书的故事来。
秋天,庭前黄叶簌簌落,牵牛花爬上篱笆枝头,蟋蟀也开始鸣叫,白日开始变短,黑夜开始变长,幸好我还有一盏灯,于是在夜里就这光亮读起书来更加用功。
当然啦,今天已经生活在都市的我们,可能看不到萤火虫、也听不到蟋蟀叫了,可是,不妨睡前放一首轻音乐,读半个小时书。
冬天,木落水尽、寒冰冷雪,让人很不多蜷缩成一团。放了寒假,做什么呢?泡一杯热茶,捧一本书,身体暖烘烘,心灵亦富足。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交替,时光流转,生生不息,而读书的乐趣也正在其中。
四时读书乐,你感受到了吗?这两天我正在读台湾大学欧丽娟教授的《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她在宋诗部分的《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求知的快乐》也讲到了翁森《四时读书乐》,不过欧老师是选了其中两首来讲。讲的特别好,也更加深刻,我读了深受感动,在这里我摘录下来,与你共享:
————以下摘自《欧丽娟品读古诗词》部分内容————
文人写读书的快乐者,最有名的还有元朝翁森《四时读书乐》,这一组诗配合四季各写一首,总共有四首。
第一首《春》最为突出。
第一句“山光照槛水绕廊”,用了阳光和流水的意象,其实大有深意。因为阳光让世界清晰地呈现出来,多姿多彩,而绕着走廊的流水昼夜不息,这就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存在。阳光和水,恰恰都是生命的基本要素,尤其是“水绕廊”,岂不正好呼应了朱熹所说的“源头活水”?并且,它还呼应了孔子的境界。第二句说“舞雩归咏春风香”,典故出自《论语·先进篇》,当时孔子和弟子们一起闲坐,就问大家的志向,曾点说,他的志向和子路、冉有、公西华都不一样,这三位同学讲的都是经世济民的治国大业,而曾点想做的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暮春三月的时候,穿着春天的服装,约上五六个人,再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然后到高坡上吹风,最后再一路唱着歌回家。你想想看,这是一种多么通脱自在欣赏曾点。”这不也显示孔子就是一个非常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吗?这么说来,翁森把居家环境设计为“水绕廊”,又说他领略到“舞雩归咏春风香”,不就是在刻意模仿孔子吗?
这样的心灵境界,可不是一般人所能领略的,得要靠真正的学问才能参透,有了真正的学问,就可以把“小事越发作高一层”,那就能够处处看到美好的价值。于是翁森下面接着说:“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他感受到万物有情,枝头小鸟就像好朋友一样,为我们唱出天籁般的美妙歌声;而水面的落花飘飘荡荡,看似随波逐流,一片凌乱,其实隐藏了锦绣般的大好文章。试想,一般人谁会感应到小鸟的可爱,又有谁能看出水面落花的纹理?当然还是有的,早在唐朝,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诗便说:“山鸟山花共友于。”岂非就是翁森所说的“好鸟枝头亦朋友”?而杜甫可是最伟大的诗人,他和翁森能看出这样的世界,不就是因为学问而作高一层吗?
难怪他会觉得读书很快乐了,果然接下来便说:“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要把握光阴好好读书啊,那是一种快乐的泉源!而那种快乐该怎么形容呢?翁森继续说:“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的快乐就像“绿满窗前草不除”,满窗都是蓬勃的杂草,一片绿意盎然,这就体现了读书的快乐。
这一句实在太特别了,让人一下子转不过来、体会不出,因为一般人一想到杂草,只觉得它们是麻烦的,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但是翁森却不一样,同样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不但不讨厌,反而十分欣赏。因为他看到的是杂草旺盛的生命力,无论大地受到怎样的摧残,草总是第一个重生,只要有一点机会就努力成长,那是多么坚韧的生命力!这种奋发的精神,不也是宇宙间一切生生不息的表现吗?于是我们看到窗内的翁森专心读书,窗外的绿草欣欣向荣,窗里窗外都是流转不息的生机盎然,这都是源头活水所滋养出来的!
翁森的这组《四时读书乐》中,第四首《冬》也是非常感人的杰作。
第一句就描绘了大地空旷沉寂的景象,树叶凋落,河水干涸,群山枯寂,“木落水尽千崖枯”的单调让世界死气沉沉。但也正因为这样,万物的律动静止了,万象也都被剥除殆尽,天地之间就只剩下一个简简单单的、完完整整的自我,于是反倒让人可以反求诸己,充分回归自己的内心,也因此“迥然吾亦见真吾”,清清楚楚地洞彻真正的自己!这个自己可以不用再追逐外面的花花世界,不必忙碌地汲汲营营,只要关起门来好好读书,思绪特别清明,精神特别专注。中间的四句就是在描写雪夜读书的景象,我坐在四壁图书中,有灯光闪烁跳动在墙壁上,热腾腾的火苗让地炉散发温暖的气息,让茶鼎飘出阵阵的茶香,诗人竟然愉快地高歌起来了!
这时候,对于读书的快乐,翁森又做了一个说明:“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最后的这一句“数点梅花天地心”,真是耐人寻味啊,那数点梅花就是天地之心!为什么呢?
表面上,那是一幅清淡的图画,整个世界一片萧瑟荒凉,除了“木落水尽千崖枯”,厚厚的积雪更掩盖了所有生命的迹象,柳宗元《江雪》诗里不也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人类和动物们都销声匿迹,那积雪还重重地压在屋顶上,“夜半雪压庐”的景观看起来都觉得沉重,连人带房子都被埋没在雪中了。就在这样空无一物的白纸上,只点缀着“数点梅花”,有如轻描淡写的泼墨画一样,大量的留白衬托着几朵浅浅的花瓣,更显得气韵流动,比起金碧辉煌的工笔画,更加耐人寻味。
但“数点梅花”的景色再加上“天地心”这三个字,意境又大大不同了,让这句诗产生了更深刻的含义。请大家特别注意:这里翁森所看到、所写到的梅花,并不是一大片地缤纷盛开,而是零零星星的几朵,这两三瓣的花蕊正是寒冬即将结束的新声,它们在天气仍然酷寒、大地依然冰冷的艰困环境里,竟然冲破了刺骨冷风、皑皑白雪,绽开了花蕊,可以说是春天的先锋,宣告了万物即将苏醒的讯息。
所以说,这数点梅花是沉眠世界里的先知先觉者,也是冒险犯难的突破者,它们所代表的精神,不就是清醒、勇敢、坚强的力量吗?那不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吗?如果我们又知道,“天地心”这个词是来自北宋理学家张载《近思录拾遗》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就更清楚了,读书的快乐,就来自不断地作高一层,最后便企及那份天地之心!
由此可见,一个人读了书,才能开启灵智,懂得思考,而不是浑浑噩噩、醉生梦死,更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当一个人善于读书,就能懂得天地之间所流贯的深刻道理,领略到宇宙万物的奥妙,那就能够作高一层,不会流入世俗,变成一个争名夺利、热衷权位的俗辈,或者是在柴米油盐中消耗殆尽的庸人。
更进一步来说,就是因为“拿学问提着”,才可以看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可以参透别人所不知道的,翁森不就看到白茫茫大地上的“数点梅花”吗?他不就参透了数点梅花所蕴含的“天地心”吗?而一旦要参透到这份“天地心”,人就不会只能匍匐在地心引力的束缚里,而是可以顶天立地,可以翱翔于宇宙,那不是身为一个人最高的境界吗?能够作为一个这样的人,不就是最大的快乐吗?这样的最大的快乐,就是从读书启蒙而来的,因此翁森才会说这是“读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