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策略
休宁县海阳一小 胡莉莉
通过认真阅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堂教学的转型》《高品质课堂的塑造》这两本书,受益匪浅。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更加突出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教材解读。
一、用专业的眼光,精准解读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凭借。只有深入地理解教材、精准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我们的课堂才会灵光闪现、新意不断,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首先要深入地解读教材。我们要沉下心来读,一字不漏地读,不参考任何资料,不受别人思想的影响,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老课文。历经多次教材改编,它自岿然不动。我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在不断问自己为什么。课文题目叫《圆明园的毁灭》,可是大量篇幅写的是辉煌,只有最后一段写的是毁灭。我就问自己,如果这不是课文,而是我们班布置的一篇文章,第二天孩子交上来,他就写成这样,用了那么多笔墨书写辉煌,只有一小段写毁灭,能给他什么评价?作文离题了吗?这篇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到底有什么好处?我们不仅要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还要想课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这是我们要思考的。深入思考之后,我想到了一句话,当美的心醉的时候毁得就会心碎。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更加激发情感,是他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再看,写圆明园的建筑时作者用了大段的文字,但是写更加珍贵的历史文物时却仅仅用了几句话,这又是为什么?详略得当。这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解读,是深入思考的结果。再深入字里行间,我们又会有新的发现。单看这句话:“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作者表达的独具匠心:前面写到“漫步”后面就有“流连”,前面是“园内”后面对“其间”,前面用了“有如”后面就用“仿佛”。这样工整精致的语言,是值得我们学生积累与学习的。这又是我们的发现,纯净自主阅读后的发现。如果没有潜心的阅读,没有经历自主纯净的阅读,就不会有这样独到的、细致的发现。因此,文本解读的第一步就是要自主纯净地读,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
二、反复比较,在辨析品评中解读
解读文本需要多读、细读,比较着读。读的时候要做到“细”“全”“多”。《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道:“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原句与下面的这句话比较着读:“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改后的句子一个字都没有漏掉,标点符号也没有改变过,但是读起来的感觉不一样,为什么?究竟哪种表达效果更好?有什么不同?哪个好?可以先从内容的角度去考虑,第一个是殿堂,属于建筑;对应的亭台楼阁也是建筑。再看买卖街、山乡村野,地点分布不同。再从用词上考虑,前面是“金碧辉煌”,后边立刻对应的是“玲珑剔透”。在比较中追问,在追问中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作者语言表达的秘密,原来作者的表达是非常有序的——上一句写到了建筑物,后面对应的就是建筑物,上一句用到了四字词语,下一句对应的就是四字词语。这种有序表达的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联系课后习题解读,在揣摩中发现编者意图
我们来看教材编排。统编教材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加强了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语用性,以更好地体现课标要求。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训练要素为双线组织的编排结构,将语文素养涵盖的知识点、能力点分散在课文导语与课后习题中,有了明确的内容指向。每一个单元前面有导读,后面有语文园地,无不饱含着编者的心血;每一篇文章后面的生字与练习题的设计,也无不体现编者的编排意图。
二上《我要的是葫芦》课后题1:朗读课文.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想要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这是个统领全文思想内容、高度概括凝练的问题,指向文本章义的理解,学生需要从故事中提取关键信息,旨在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领悟把握。教师可在一年级训练提取信息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后习题的变化,逐步提高教学要求。从提取单个信息到提取多个信息,从提取明显信息到提取隐含信息。从直接提取信息到灵活选择信息形成解释,从而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 “积累与运用”这个维度的练习设计,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的积累、背诵,课文中有鲜明特色的句式与段式的仿写,小练笔(含口头练习)等题型,旨在引导学生多储备、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应用的实践。如《四季》一课,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由此从模仿中内化文本经典范式和表达技巧,更新学生内在的言语图式,在新的语境语用中焕发言语生命的活力,
语文课向课外阅读延伸,向生活延伸。反映在课后习题中,有些题目的设置就打通了课内外,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感想,很好地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在《一分钟》的课后习题中编写了一道实践调查题:我一分钟能走( )步;我一分钟能写( )个字:我一分钟还能………借助这样的小调查激活学生的内在体验,从抽象的时间概念到感性的时间观念确立,带动的是儿童对时间真切的感受,比任何成人的说教来得更有意义。
总之,只有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教材解读,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