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作者:【日】山下英子
2017年8月1日阅,8月5日阅完
断舍离,一开始看到这几个字心里感觉是带有点抗拒的,对这本书也不太感兴趣。随着群里朋友的推荐和分享,我还是把这书目提前来阅了。谁知道一看就爱不惜手,因为里面讲述的情节与片段,部分内容正与自己目前的状态相似。有意识要改变的我,突然像遇上了一位好朋友!我们得好好交流交流……
“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在推荐序的开篇提到了这一句。这是怎样理解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想探个究竟。我利用早起阅读和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五天内全部把这本书阅完。可以说,这是我目前第一次以最快的速度看完的一本书,相信这会是在阅读方面的一个好的开始。
时间管理的效应!一个人可以走得很远,而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感恩一切的相遇,感恩易效能!
下面是文章深刻的句子与我的感想:
【前言】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
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换句话说,就是——
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第一章】只要了解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总而言之,在有所察觉之后,人就能渐渐地了解自己,也会逐渐喜欢上自己。作者把这种状态叫做快活。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要先让自己快活起来,再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圏里来,能有这样的想法才是最棒的。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要除去精神上的执念还很难,可要是从衣柜开始的话,我没准能做得到!”这就是作者把收拾日常物品作为断舍禽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的开端。
作者分享:“丢掉这些衣服,是不是就等于丢掉执念的行动呢?”以此为契机,作者发现了那个一到季节更替就觉得没衣服穿的自己,也发现了自己到底有多少丢在衣柜里永远不会再穿的衣服。这其实并不是留恋,而是一种执念。
以下的表述我也深有同感和体会,为此我下定决心:“好!就让一切从衣柜里开始吧!”
筛选物品的同时,你会发现与周围人的关系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动手实践,意识也能获得转变。
自己是物品的奴隶。只有物品减少到了自己可以把握的量,也就是物品全都在自己的支配下了,才能把你自己变成物品的主人,才能达成先有自己,后有物品的状态。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第二章】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香鱼变成鲶鱼了吗?
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位”。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总之我就是不想待在家里——逃避现实型
那些回不去的幸福时光——执着过去型
没有了就会很不安——担忧未来型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代表停滞运和腐朽运的灰尘与杂物
破烂儿还可以分三类:不用的东西、还在用的东西和充满回忆的东西。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
提升对居住环境的意识
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
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第三章】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形成“是因为真的能用,所以我才在用”这样的思考模式。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在断舍离里,“扫除”分为收拾,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是不是一年十二个月有十一个半月都派不上用场呢?扔掉多余的信息,就能尽快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希望你不要认为“可惜”是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第四章】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越是那些东西堆得过分,实在提不起劲收拾的人,只要能彻底地收拾好一个场所——不管那是多小的地方——就越是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动机。考虑一下“我想通过断舍离得到什么”,选择进行断舍离的最初场所,干劲就会随之增加。而一旦这个场所得到了第一次突破,断舍离的速度就会明显加快。
只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地打开收拾的突破口。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一提到“从什么开始“,大概最先跃入脑海的,就是自己最不想扔的东西。自己很在意的东西就留到以后再说,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肯定堆成山了,所以可以先扔那些,就只需要问这东西还要不要就行了。此时可以在“需要,不需要”这个标准之上,再加上“舒服,不舒服”这个标准,可以从感性的角度进行取舍了。这就是判断破烂儿的IQ向上提升的状态。
断舍离认为,在扔东西的时候,要把“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跟那些被你扔掉的东西说说话,做个告别,可以让人更快地整理心情。把自己用不着的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时,要说“请收下”,不能说“给你”。
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先大致地分成三类,然后再细分成三类,以此类推,渐渐越分越细。不断地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进所造成的混乱。
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花时间收纳不需要的东西,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之所以留出三成空间,是因为这会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因为留出了出入通道,所以人们就会想要把它们收拾整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五成。这其实是很少的,因为东西太多的话实在是影响美观,如高级精品店。
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的东西。也就是说要最低限度地放东西,如美术馆等。
伴随总量限制原则的替换原则: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位。
如果只靠本能与物品打交道,物品就只会有增无减。关键词是“每次”。只需一个动作原则:我们追求的是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拿出物品所需要的动作,充其量只有打开柜门、取出物品这两个动作,这样人就不会觉得麻烦。
【第五章】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十几万日元的电视机也果断断舍离的领悟:“我是不是从随便选东西提升到选择更好的东西了呢?”不断地进行断舍离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就可以分成两种:从一开始就很珍惜的东西,以及回过神来才发现留下来的东西。这种回过神来才发现的东西,会给我们传递非常深刻的信息。
断舍离最重要的概念是当下,并非提倡清简的生活,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既然如此,物品既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不管是食物还是其他东西,都只买最当季的。
“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你也可以叫它神的领域,或是叫它未知的伟 大,或是叫它集体无意识,怎么叫都可以,因为我们一直都在接受着它的支援。秘诀是,与其期待这些支援,还不如享受着每一天。成功者就是那些能够真正实践的人。断舍离的优势也正在于,能够把这种活在当下、立刻付诸行动的人。在贯彻这种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超越自己,达到“成事在天”的心境。物品其实是物与感情的综合体,即便是同一件东西,自己在这件东西上赋予的感情至关重要,作者认为留下来也无妨,可包含负面感情的物品还是太过沉重了,重要的是,要察觉自己心底深处的真正的想法。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毕竟我们没必要给我们的人生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
说到底,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
【后记】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理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如果能够构建这样的生活方式,人生会变得多么轻松愉快啊!除此之外,断舍离也是穿插在生活与职场里的自我探索的过程,是和物品交朋友、为自己打造出周围全都是友好的战友的空间、为自己奉上这样的空间的工作。一旦开始施行断舍离,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就能慢慢融洽起来,就能不断提升自我肯定感。通过整理肉眼看得见的环境 ,同时也整理自己,这就是人生该有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