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张怀明年初才来小康村,驻村时间不久,有许多人还都不熟。
他让万理把大伙召集起来也是借鉴以往单位民主生活会的经验,多听听当事人的想法,多想想百姓心里的关切。
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
他从考入省农业厅就一直在调研室做调研,每次下乡之前都会重温八个字:多听,多看,多思,多学。他在听取百姓心声和呼声上可谓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或许是对三农工作的情怀,他对百姓有种亲切感。大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能感觉出来。张怀明这人没架子,即使现在已是副处级干部依旧把百姓作为衣食父母般看待。
杨万理非常欣赏张怀明这一点,以至于有时候会忘了级别。
在会上,张怀明拿出笔记本,一边挨家挨户的听意见,一边做详细记录。
本次广场扩建共涉及五户人家,分别是广场东邻张靖宇家和赵晶家、西邻杨万忠家和杨鸿发家,南邻杨瑾麟家。广场面向北边,戏台子在南头。北边是村里的主干道。
想当初,广场初建的时候选址还是找的他呢,他还是有所了解的。
在这次会议中,张怀明了解到张靖宇家和赵晶家都是新盖的房子,实在是舍不得拆房,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城里买房,再加上村里拆迁补偿款也不多,所以拆迁的可能性不大。
而杨万忠家和杨鸿发家则互相不说话,用农村话讲这叫不搭腔过上不来。
会后张怀明了解到杨万忠和杨鸿发是亲兄弟,两家一南一北紧挨着,以前关系很好,后来因为分祖上留下来的宅基地而闹起了矛盾。
张怀明就小声地问杨万理是不是因为紧挨着广场西边已经废弃的仓库和猪圈。
杨万理点头说是。
说来也巧,废旧的仓库和猪圈加起来面积差不多刚好有半亩左右。
众人似乎明白了什么,但是可能是在村里生活的久了,看惯了因为宅基地而闹别扭的事,他们都不抱太大希望。
张怀明也明白大家心里的想法,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借此机会协调广场西邻这两家兄弟之间的关系这事不是不可能,而是困难程度很大。然而方案确定下来就得去执行。
于是散会后二话不说,张怀明拉着精明的村主任杨万理亲自去杨万忠和杨鸿发家跑了几趟。明确告诉他们村里的底牌就是广场扩建占用他们两家的废弃仓库和猪圈是有补偿措施的;可以置换,也可以一次性卖给村里,卖给村里的话按市场价补偿。
在走访中,张怀明了解到,两家的孩子工作问题没解决,于是张怀明利用私人关系托人给他们安排了工作。
说来也巧,两家人在张怀明和杨万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劝说和帮助下,同意把早已弃之不用的地方置换给村里扩建广场。并且两家兄弟和好如初。
村里的广场扩建工作告一段落,里面当然也有小插曲,比如有好事者故意挑拨那两家兄弟关系,还有就是村里面有些老人看不惯广场扩建等等。这些阻力通通都被杨万理和张怀明化解掉了。
总之,村里的广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是令人兴奋的事,却也是一个充满矛盾斗争的过程。
杨万理在这个过程中面对阻碍,无畏无惧,真诚付出,最终收获了圆满。而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驻村第一书记则冲锋在一线,时刻为百姓着想,最终也成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