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一番琢磨之后,发现对这首诗弄得还不够透彻,之前一味照搬别人的教案与课件感觉很生硬,“拿来主义”的思想需要调整,毕竟学情不同,思路也应不同。
这节课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我需要重新思考。
教参设计的目标有三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觉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全诗;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写字已不是难点,读背古诗也不是难题,但是对于汉字的一些字理,字的演变过程需要让学生知道,朗读要注意节奏,平仄变化,借助文字、插图能够体会感情,披情入文来读与背。倒是第三个目标,有些难度,需要抓手。教参给的建议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诗句,这三个方法很好,准备用一用,同时引导学生来梳理学法,为接下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作准备。
再次研读教参之后,梳理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
1.识字、写字,了解“碧、断、开”三个字的字理知识。
2.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韵律和感情。
3.多种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难点:
借助一定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含义,并体会诗人的心情。
课堂流程:
(一)借助字形,解诗题
(二)多种形式读诗句
(三)景物串联明诗意
(四)补充了解悟诗情
诗中“中断”、“楚江开”、“至此回”、“相对出”等词非常难理解,而注释仅有对“天门山”和“楚江”的解释,计划用看图和象形文字“断”来理解“中断”的含义(被水冲断,表现长江的汹涌澎湃,气势磅礴)“回”的意思,有三种,返回;回旋、回转等 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进行区分。“相对出”结合学生坐车、骑车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李白乘船在向前行驶,两岸挺拔山峰一座一座隔江对峙,似乎在欢迎李白的到来。关于李白的作这首诗的背景,可以在课前借助资料来补充了解,这样对理解诗所传达的情感有帮助。
感觉这首诗备得还是有些散,思路不够清晰,还需要再认真研读教参,缕一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