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敏感
万维钢老师一开始引用了一个安徒生《豌豆公主》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敏感度,可以区分人的等级。这个敏感度不一定是指皮肤的敏感,有人的能体察到细微的东西,而有的人不能。同一个故事,有的人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而有的人却只当做笑话。
在《未来简史》中,赫拉利提出一个公式:知识=体验×敏感度。在这个信仰人文主义的时代,人们尤其重视自身的体验,所以就必须有对体验的敏感度。我们需要不断的体验才能对世界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最终变成一个更富有智慧的人。敏感度就是人文主义者的自我修养。
想要提高敏感度,首先要知道体验是什么样的,比如《为什么大牌时装在春晚就是去了高级感?》,就是因为春晚舞台的“颜色饱和度”很高,给人的体验很“土”。知道了这个体验的知识,我们就能在下一次遇到相同问题时更具有敏感性。
学会忽略
但是敏感度高也有问题,会让人“过敏”——过度拟合式的敏感。有的人得到一个锤子,结果看什么都像钉子,说的就是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提升敏感度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另一个技能:忽略。看到感觉到了,但是假装没看到,这是被动的忽略。根本不往那个方向看,这是主动地忽略。想要有这样的忽略水平,就必须得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我们应该只在重要的事情上保持敏感度,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放松敏感度。避免“过度拟合”,就得“难得糊涂”。
知道对什么敏感,对什么不敏感
琢磨事儿,琢磨思想,才算把敏感度使用到了高级的地方。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夫人艾莉诺·罗斯福有句名言——“伟大的头脑谈论想法,中等的头脑谈论事件,弱小的头脑谈论人。”有一本书叫《百万富翁和中产阶级的十大区别》,里面有句话对这个解读的特别好,说这三种人其实就是“让事情发生的人,看着事情发生的人,和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人。”想法来自于观察,观察需要敏感度。最高水平的敏感度能够达到见微知著的境界。
想要获得这样的功夫就得多积累实践经验、多读书、多了解这个世界。听说一两条负面信息就对世界绝望了,那是无知。认为什么信息都没有意义,那是麻木。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才能对世界有个“educated guess”。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对自己有影响,知道什么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很有限,知道如何去考察这个影响,知道如何去制定这个标准,知道什么样的标准最有效,知道制定这个标准是为了做什么……当所有的概念全部弄清晰之后,取舍才能够清晰。虽然只是个小问题,却有着大学问,以及无穷无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