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里,老子的介绍是很短的,他的生平与他人几乎没有交集。面对历史留下的半页传记一本书薄书,老子的身影模糊难辨。这也难怪学界曾经有人质疑过老子的真实性。但道德经是存在的,作为道德经的作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老子无疑上存在的。只是他的年代,我更认同国学大师钱穆的说法,也就是老子要晚于孔子,也就是说老子并不老。
论语的文风很古朴,很自然,但道德经就很时髦,而且经过精雕细刻,大量运用了对仗手法。在孔子之前恐怕不会有这样精致的文风。
另外, 如果孔子真的对老子那样感叹尊重,孔子应当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吧,但 在论语里,这种影响是一点也见不到的。
论语里讲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但老子更进一步,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是站在庙堂上讲人生,而老子则是站在山颠俯视人间;孔子讲人,老子讲道。
钱穆的观点就是老子晚于孔子,思想传承的先后,即是理由之一。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猜测,其实历史上的好多事情就像一则失落了答案的谜语,你怎么猜都可以,前提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而历史的真实,只有老天才知道了。
另外,我觉得老子其人一定孤独。
孔子的朋友太多,孔子很忙,谁语里孔子从没有孤单的时刻。哪怕是庄子,里面也有好多想像中的人物出场,好多想像中的对白,据说庄子也常与惠施辩论。
孔子有很多世俗的朋友,孔子整天和他们讲做人之道。庄子有一些清高的朋友,庄子可以和他们辩论玄学。
但老子给我的印象却是孤独。道德经里你找吧,一个人名都没有,一句对话也没有,通篇都是神启式的独白。
综上两点,我在模糊中寻觅着老子:一个比孔子时代要晚的人,一个寂寞孤独的思考者,一个探索宇宙与人生之道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