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多年来认为可以改变人生但从未坚持下去的个人发展项目,比如冥想、自我激励、写日记、阅读和晨练。(第19页)
这里包括了几个关键点,第一个是目标清单的可视化,一定要写下来;第二是真的可以改变自己的个人发展项目,同时建议开始可以和自己的兴趣相关,那样的目标才更加让人心动。这样的一张清单,让我们看到了就有种盼着赶紧起床来做的那种冲动,会让我们比较容易地克服起床的挑战。
今年的2月份,我写下了自己的早起计划,最终早起时间从5点最后一点点调整到4点,我的第一份清单是:微笑训练、冥想、阅读、精进专业知识。曾经我会觉得5点起床都是一件非常挑战的事情,但是后来发现4点起床也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起床,有我心心念喜欢做的事情等待着我,当然每天晚上睡觉的时间同样也需要往前调整一下,我和娃会九点半关灯,十点差不多就睡着了。当家人都醒来的时候,我已经高效、不受打扰地学习工作了差不多2个小时,在接下来的一天都会有一个非常充实和美好的心情。
最近,我又把早起清单调整了一下,除了不变的冥想、微笑训练和阅读之外,我增加了写作的部分,因为我要把自己同样最喜欢的一个兴趣—写作,从此刻开始融入我的早起计划,用文字滋养我,分享自己的感悟,获得成长的力量。
08.平庸人生的一大源头,我称之为“后视镜综合症”——我们的潜意识里都配置了限制自我的后视镜。我们会通过后视镜不断地回忆过去的经历,错误地相信自己曾经是什么样子,将来就是什么样子。这就会限制我们当下潜能的发挥,因为我们总以为自己过去的能力就已经走到了极限。(第33页)
我们太容易凭过去的经验做事,也会用过去的自己定义、预判现在和未来的自己,曾经的领导和同事不欢迎我,未来到别的职场环境也一样不会受欢迎;曾经自己不擅长人际交往,以后也很难做到;曾经我家境贫寒,以后也很难走出经济困境的泥潭。这让我联想到了《终身成长》里提到的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而“后视镜综合症”其实就是固定型思维,认为过去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认为自己很难改变,不相信通过努力和刻意练习,会发生不一样的改变。但是其实就像师北宸老师提到的那样:痛苦+反思+行动=进步,这个公式可以让我们从过往的痛苦经历中实现跨越,得到进步和成长。
回想我自己,也曾经深陷这种思维禁锢中无法走出来,我会因为读书时老师曾经的一句判断:你缺少魄力。因此很多年都认为自己没有魄力,不敢做突破自己的尝试。因为过去的不善言谈,我也会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为善于表达的人,一直活在过去的条条框框中。
通过这一段,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不再受到过去的制约,虽然过去发生的事情没有办法重来,但是今天和未来依然在我的创造之下,可以变得不一样。那些曾经贴给自己的标签,我会一个一个地撕下来,不活在过去的评价中,不再受控于过往,因为只要我愿意,就可以做出和昨天不一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