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好浪漫的一句话,想起刚开始读《追风筝的人》时,觉得它陌生、阴暗、沉重、无趣,但是真正完结再串联起来还是会被频频戳中泪点。
作者为我们分享了一个忠诚、善良、勇敢的阿富汗男孩的形象——哈桑,他堪称为完美的朋友。他不仅在生活中细致地照顾阿米尔的起居,更能在阿米尔受欺负时挺身而出,其实他自己也很怕的,还要时不时地替阿米尔背锅。最重要的是,哈桑总是能够看穿阿米尔,他支持和保护着阿米尔的精神世界,他会认真倾听阿米尔所讲的每一个故事并表达出毫不造作的喜爱和夸奖;他讲给阿米尔湖底鬼怪的梦,鼓励他参加风筝大赛并帮助他最终获得胜利;他为阿米尔紧紧抓住蓝风筝不放手;他明知阿米尔的背叛和诬陷,还是在离开前最后一次救了他……
整本书中我大部分的感动都是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带给我的,准确地说,即使他成为了丈夫和父亲,他言行之中所闪烁出来的光辉都是灿烂耀眼的。哈桑没有刻意去追逐至善至美,一切的一切,仅仅是因为它们从来就一直深深地植根在他的灵魂里。
那么阿米尔呢?在我看来,阿米尔真的是很幸运,从出生起,他的一切就是被别人羡慕的,故事中的小朋友们羡慕他的好爸爸、大房子、生日宴会、玩不完的玩具以及锃亮拉风的自行车,故事外我这个大朋友羡慕他有哈桑这样真诚勇敢的好朋友和拉辛汗这样睿智犀利的人生导师。即使犯了错,他还是可以找到借口来宽慰自己,虽然那不是真正的解脱。即使纵容别人伤害哈桑,他还是获得了原谅,哈桑最终还是回到家中为他守护父亲的大房子。即使他企图视而不见,亲爱的拉辛汗还是为他指引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不同于那些耳朵里面除了枪响再没有其他声音的阿富汗孩子,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充满无与伦比的快乐,他们一起闲逛、捉迷藏、放风筝、看电影、折磨昆虫,甚至一起追逐过路的游牧民族。阿米尔对哈桑的友情停留在一起玩耍时的欢乐,而哈桑之于阿米尔,却是无言的牺牲、成全和守护。他们俩之间,哈桑这样单纯诚实的性格似乎更像是生活在优渥家庭里无忧无虑的少爷、学校课堂中背诵着《古兰经》的小孩。
而亲爱的阿米尔过于敏感,所以他拼命想证明自己来赢得父亲的疼爱,同时这份爱不可以与哈桑分享。他是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唯一的一次挺身而出,在塔利班阿塞夫的大房子里,竟还是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在关键时刻解救了他们。但是我们不能说阿米尔是懦弱的,他的良知让他始终带着一种负疚感在生活,在时隔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他骨子里的刚强使他重返故土,站出来,完成当年未尽的勇敢。所以说有些路必须得要自己走,成长是没有捷径的,正如他的父亲所说的那样,阿米尔的问题恰恰在于总会有人替他挺身而出。
读完之后,收获真的还蛮多,除了那个陌生的国家和那些并不了解的人文、历史,我还目睹了一位骚动不安的少年的自我救赎。自救之路太过煎熬困难,所以最好还是别犯大错,少犯小错~幸运的是,在书的结尾,初春的阳光中,成年的阿米尔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追逐那只树顶高高之上飘摇的断线风筝,冬天的积雪正在一片片融化。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我无法想出比译者更为精准透彻的理解:“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回归到平淡的生活之中,还是想问谁是会为我千千万万遍的人?爸妈打电话过来“在学校注意锻炼身体,学习别太累”,朋友们发微信说“早点睡,熬夜对手机不好”,以及那些所有听我千千万万遍说着废话的人儿~
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细节,但是有些东西永远也不会被偷走。
(我知道我写的不好,但是我改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