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以前熟悉的城市忽然变得陌生起来,当这种感觉出现的时候,不由得会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城市变大了,还是年龄变大了,因为这些原因,看城市的眼光发生了变化。
曾几何时,走在街道上,感觉到满大街有一半的都是熟人。不是张大婶,就是李阿姨,要不就是隔壁班的老师,或者是中学时的同学,反正都是熟悉的面孔。
要是谁家里有个三长里短的,左邻右舍听到了都会前来,七嘴八舌的一顿劝说,这一家子也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了。所以才有家丑不可外扬,人们也害怕左邻右舍的嚼舌根,在外面都表现的一团和气。
在熟悉的邻里之间,以至于家里吵个架都害怕邻居听到。一般情况下,大人也不会当着外人的面吵孩子,小孩子挨揍的时候也会扯着嗓子嚎,这时候邻居里面有上岁数的老人就会敲门过来劝解,小孩子们也就逃过一劫。
那个时候大家经济条件都差不多,没有说谁家比谁家强到那去。张三是个处长,上班骑个自行车,李四是个局长,也是骑个自行车。马五是个八级工,工资收入比他们科长还要多,小车司机的工资没有公交车司机的收入高。
在商品稀缺的时候,王小二这个商业上的经理就显得能耐大了,人们都会通过他可以买到紧俏一点的商品。那个时候讲条子和面子,丈母娘相女婿,看的不是人长的怎么样,而是看他能不能干体力活。
在丈母娘眼里,更愿意让女儿嫁给能拉煤球和扛煤气罐的老实人,那些文质彬彬的书生就有点不受丈母娘们的待见。那个时候,教授的收入不如卖茶叶蛋的,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不如找一个铁饭碗。
农村的丈母娘们,都愿意自己的闺女嫁给一个吃商品粮的。那个时候离婚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让一些大男子主义思想也一度盛行。
男人再苦也会咬着牙干活,常常是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家子人。为了多挣几个工,脏活累活抢着干,没有办法,谁让家里有嗷嗷待哺的娃呢。
在社区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人们住的都是大院,谁家里如果有事出门,家里没有人,会把自己家里的钥匙放在邻居家里。因为害怕远房的亲戚来找的时候,家里没有了,让亲戚们扑个空,再回老家的时候落埋怨。
学生放学回家一看到家里没有人,就会跑到邻居家里写作业,这是经常的事情。在邻居家写完作业吃完饭回家也是屡见不鲜,有时候家里的大人出差,小孩子吃住都会在邻居和同学家里面。
那个时候回一趟老家,由于交通不方便,也常会在老家里住。每当这个时候,亲戚们常常会拿出来一些没有用过的新铺盖,盖着那些新被子,都能够闻到棉布散发出来的新鲜味道。
今天这些人情事故说起来竟然好像不可思议,原来的公务员没有人愿意干,因为工资低,现在公务员的岗位挤破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在疏远,由见面打招呼到网上发信息,亲密关系之间的聚会也变成了稀缺。
在提倡经济发展的今天,是不是也应该注意引导一下亲情与友情的回归。原来的亲情之间的互助,也由于商品的丰富,变成直接用红包代替,红包的厚度也一再增加,原来正常的人情送往,逐渐的变成了一种负担。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的交流方式正逐渐替代原来的交流方式,人们更注重个人的隐私,也更加的对自我意识的保护。各种各样娱乐方式的出现,让人们应接不暇,时间不够,想做的事情又太多,这样的矛盾常常困扰着人们。
今天人们交往的方式好像更加的简便,闪婚闪离的现象也成了普遍现象,由丈母娘推高了房价这样的信息,让人们看到结婚的成本正在变得越来越高。在大城市生活的压力,使得人们有更少的时间顾及家庭。
在心理学上有这么一个试验,当一个人感受到的是冷的时候,大概率的会拒绝别人,当他感受到温暖的时候,大概率的会接受别人。家庭与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们生活在一个有温度的社会和家庭,就会用相等的热情来做出回匮,相反则亦然,为会报之以相反的态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还是原来的人,却忽然变得让人觉得陌生。不是人变了,而是人心缺少了温暖变得冷漠了。由此来看,社会的温暖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行为,个人的行为也是可以受到相互影响。
进一步来看,社区管理这个小细胞是很重要的环节,当这个小细胞充满了活力,整个社会也自然的会充满活力。如今的城市虽然变得越来越整洁,但是却觉得陌生起来,随着人们精神层面上回归,原来熟悉的场景还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