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先生的《乡土中国》,一时很难消化其中的知识与架构。却在闲暇间想到个有趣的问题,书中的“无我”和“有我”。
所谓“无我”,既是在写作中抛开了自身的经验、感受,甚至是直觉和本能,而尽可能的从理性和客观的角度对于事物进行观察和描写。这类书,大多是理工科的,比如力学、机构学、化学等。而所谓“有我”多半是在写作中融入了经验、感受,或者是想象和推测等主观色彩比较重的元素。此类的书,多半是社科类或者文学类的书籍。
先生的《乡土中国》,作为最早的中国社会学专著之一,却将我所谓的“无我”和“有我”都包括在其中。一方面是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比如乡村的社会关系、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等;另一方面,又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学识,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以相对客观的方式主观的描述出了其眼中的乡土社会。
大抵这样的方式,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学习和积累,久之方能融会贯通,以点切入,窥一斑而知全身。客观的表达主观的思想,也许能相对的做到不偏不倚,也更容易被别人所接受和认可。
不过话说回来,好像很难划定“无我”与“有我”的界限,“举头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有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好像也是“有我”,甚至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是牛顿被苹果砸到之后才有的,不知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否也有“有我”在里面。
想来这种分类法还是太过于教条了,多思无意,唯可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