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讲个我自己的故事。
几年前,跟大多数人一样,很迷茫,一无所有,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想要的很多,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像个无头苍蝇,无意中看到一个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财富自由,谁不想要呢?那就先学着看看呗。
然后就感觉生生挨了几闷棍,打了几个哆嗦,人生观、价值观先是碎了一地,再重新树立,理清了人生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如果脑子里的一个概念不准确,或者没有准确、正确的定义,那么我们必然没办法准确、正确地继续思考下去。进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因为定义不准确,所以思考范围模糊,选择依据缺失,进而行动错误,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整个生活。
其中,我觉得最重要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概念,就是下面这个公式:
注意力>时间>金钱
生活中有很多“坑”。
比如,莫名奇妙的凑热闹。
——帮你在人群中找到了所谓的归属感
比如,心急火燎的随大流。
——帮你省去自己做决策的思考
比如,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带给你一些成就感和安慰
但是,从长期来看,它们破坏了你获得并积累成长能力的最重要的资本——注意力。
与注意力相比,钱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再生;时间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本质上不属于你,你只能试着与它做朋友,管理它,让它为你所用。
我们唯一可以自己做主的注意力,常常被我们自己放弃。任由它大把大把的流失,被分散,被收割。所以,常常会感觉自己每天忙忙碌碌,却依然一无所获。
满的,是你的时间;
闲置的,是你的注意力;
荒废的,是你的成长。
我们都知道注意力很重要,但有多重要,至少不会把它放到钱和时间的前面。
大多数人都在追着钱跑,结果呢?即使偶尔运气好被你追上了,能留住吗?总会从其他地方还回去吧。
所以更好的姿势是:
合理使用自己的注意力,试着活在未来,刻意打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提升自己的操作系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值钱,钱会追着你跑的。(元认知能力: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心理学里的一个概念,后面我们还会继续探讨。)
反正也不喜欢当时的自己,于是沉下心来学着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认真的专注于对自己未来有益,对提升自己有帮助的事情,慢慢积累。
几年来,庆幸自己没有荒废在各种坑里,一边工作一边带娃的间隙,一边学习成长,本来很糟糕的生活状态也越来越美好。真的是,你把注意力放在哪里,你的时间就会用在哪里,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且,传说中的“心流”体验,也是常常说来就来。无法形容,只有自己真正体验过才知道有多爽!
并不想说有多成功,至少在向着自己越来越喜欢的方向变化。不盲从,不跟风,不焦躁,笃定沉稳的走自己的路。逆生长,脱胎换骨……我的变化大家都看得见,也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愿意跟着我一起体验成长过程。
再讲一个别人的故事。
喜欢追剧的人,肯定对一个人不陌生——“国导”孔笙和他的“正午阳光”。
《闯关东》,《琅琊榜》,《大江大河》,今年才播完的《山海情》,等等。几乎他的每一部剧都掷地有声,中国电视剧界,孔笙排第二,恐怕没人敢排第一。
孔笙和正午阳光能拍出那么多好剧,就是因为他们的认真和专注。
现在中国影视行业,大家都想着怎么才能赚快钱,而愿意脚踏实地做事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但孔笙的成功、正午阳光的成功,恰好证明了一个道理:
这世上并没有什么捷径,最快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专注认真的做事情。
贝弗利·希尔斯说得好:“这世上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
正如正午阳光一位普通员工,说的一段话:
“仅就做事上来说,大量的人都是60分水平的,这让那些80分水平的人显得格外出色。而我们认为成功的秘诀就是:克制住想和80分人合作的冲动,花上足够的精力和耐心,坚持只和那些95分和100分的人一起做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变成一个配得上他们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六神说的另一段话:
“任何一个行业,你别看密密麻麻都是人,努力往上一点,人就少一大片。那些投机的人,不是真心投入的人,自己就把自己淘汰了。”
普通人做事喜欢找捷径,而真正的高手都在下笨功夫。那些说“认真你就输了”的人,最后真的输了。
曾国藩说过一句话:“趋时者博无识之喜,损有道之真。”就是整天追赶时髦,你会发现你得到的欢喜,是没见识的欢喜,但是你损的,是重要的那部分自我。
变的是俗,不变的是道,不要赶时髦,要揣摩不因时间流逝而变,不因空间转换而变的真理和大美。
社会人才论认为:人才从来不属于任何企业,人才属于整个社会。当一个公司懂得如何使用人才这种资源,创造出最大价值时,社会就把人才“租”给这个公司。租金,就是这个人才的收入。
所以,你的收入取决于你能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简言之,你自己值多少钱。
《何帆中国经济报告》中提到:
如今,中国经济最大的红利不再是人口红利,也不是后发优势,而是“苟且红利”。也就是在别人觉得没必要的地方,坚决不吝惜地投入;在别人不那么认真的地方,多较劲一点,深想一步,认真一点,你就能享受到别人的苟且为你所带来的红利。
古代讲等级,把人分为九等。我觉得在信息化大数据的未来可以把人分为三类:
第一,制定算法的人;
第二,能看懂并驾驭算法,使其为我所用的人;
第三,被算法收割的人(数据)。
你想成为哪种人呢?
明天惊蛰了,该苏醒的苏醒,该发芽的发芽,不知这篇文字有没有唤醒你心底的某个种子或某种力量?找到它,认真专注的去滋养它吧,将来的某个时候一定会回报你大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