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家准备吃饭的时候,儿子抱着《如果历史是一群喵》走出来了,和我说了一句爸爸,我又看到赵匡胤建国了,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一家看《文明之旅》节目时的一个有趣事件。
公元960年太祖赵匡胤登基称帝,于公元976年逝世;后其弟弟太宗赵光义继位于公元979年统一中原,结束了72年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直到997年太宗赵光义去世,太宗皇帝当时在去世前就钦定了太子人选 - 赵恒,但却在登基前出了岔子。
当时太宗病危,宦官王继恩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人密谋,不打算支持太宗钦定的太子赵恒,而是企图立楚王赵元佐为帝。太宗的李皇后(明德皇后)也有此倾向但动摇不定,她命王继恩召宰相吕端入宫商议对策。
然而,吕端知道王继恩有邪念,对其有所警惕,于是骗王继恩说先帝有遗诏在中书画阁中,将其软禁在书画阁。之后吕端进宫,经过与李皇后的一番争执,李皇后最终同意立太子赵恒为帝。
但吕端并不完全放心,在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时,吕端“平立殿下不拜”,请求卷帘自己升殿审视,确认是赵恒后,方才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由于吕端的措施恰当,成功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宫廷变故。
一场政变因为吕端的深谋远虑和坚定不移的维护皇权的正统,才让真宗皇帝赵恒顺利继位。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发动这场宫廷政变呢?为什么最后政变失败了他们只是被贬官处理?这里就要讲到五代十国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规律。自唐朝以后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如果只说五代的话,这短短的52年,前后五个政权,14位皇帝,在位最长的后唐李嗣源在位7年。这个时期讲的是谁的拳头硬谁就能当皇帝,所以这一时期皇权的归属都在武将、地方藩镇势力、世家大族中间来回跳跃。这50多年人们的思维固化,认为当皇帝你得有资本才行,在当时事实也是如此。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是什么人,他们是军伍出身,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有着卓越的才能,所以在宋朝建国初期他们是能够镇得住场子的人,自然没人敢如何。但真宗赵恒呢?深宫中长大,没有任何军事背景,一帮子文武大臣包括太后的惯性思维就觉得他的拳头不够硬,怕他镇不住场子,怕赵家皇权毁在他手里,我们要知道在当时五代可不叫什么后梁、后唐的,那就是梁朝、唐朝,如果宋朝被夺权了历史就会把他和这五代并列成六代叫成后宋的。所以他们就想找个带过兵的人当皇帝,当时楚王赵元佐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皇帝。然后就有了这么一场宫廷政变,在那个时期人人的思维都是这样,哪怕最后政变失败,大家都觉得这是为了赵家天下好,所以最后真宗继位也只是对发动政变的当事人做了贬官和流放的处理,没有针对他们的家人和家族。
这场宫廷政变虽已平息,但它却如同一道深刻的历史印记,警示着后人皇权传承的复杂性与敏感性。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洪流中,观念的惯性与现实的权力博弈相互交织,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引发巨大的波澜。真宗赵恒在如此波折中登上皇位,他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而这一事件也成为了宋朝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促使人们反思权力的制衡、皇位继承的制度以及朝廷内部的势力斗争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