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声啸
9月4日
《传习录》解说三
徐爱之所以这么问,在于笃信朱子格物之说,以为朱子所说有据有理,而实际上朱子格物之说,一是他认为,致知必先格物,必须即物而穷其理,却不知理本存在于已心,何须外求;二是弄错了顺序。圣人天慧至诚,尽心尽性知天,所以能生而安行,贤人意诚,存心养性事天,所以主动学知利行;而我等凡人,既非天聪,也不能先有意诚,非困知不能勉行, 所以只能夭寿不贰、修身以俟,只能于学之初,先立个诚意之心,以求止于至善,以求明理。一句话,诚意是基础,是为学之先。不是物格了,知至了,才能得出个诚意的心,必于格物前,就立个诚意的心。对此,《中庸》说的很清楚,"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有
所以先生解答说:…………。
这段话也告诉我们:一、我们为学,当先有诚学之意,意不诚则心不正,心不正则身难修,身不修则事难成。格物虽可致知,致知也可致意诚,但不如先有个意诚在,才不致学得辛苦,才能学得轻松,才能学而乐,学能突飞猛进。心不诚,则物不即于心,则只学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罢了”。
二、也告诉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笃信圣人之说固然应该,但于自己心中疑惑不解处,也当自去探求,以证前人之是非对错,以解已心惑,如此,方不致因错致错,才能真正学有所得。
三、先生所说的物,不是死的,是活的,山川草木是物,一动一行也是物,切不可囿于心中固见,只以死的、呆的、不动之物为物。
先生说:"格物是止至善的工夫。既然已经知道了至善,也就知道了格物。
先生言外之意是,格物是止至善的工夫,不`断用功,可以最终达到止善。如果心中存了个求至善的诚意,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去格物。
下工夫去格物求止善,是心有止,行有目标。但行之前,当再先有个诚意去行的心,不然易半道而废,意向不坚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