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0 关于“时间感”和“韧性”

今天对一段对话特别有感触。上午和M聊了很久关于唱歌的心得,他说,唱歌要懂得收着气息,不是想唱多高就一下子全释放出来。如果不懂得控制,唱着唱着就容易破音。

我联想到跑马拉松也是这样——枪响之后,不能立刻全力冲刺,一开始得收着力量,否则很快就会耗尽体力。短暂的爆发与绽放,若无法持续,意义也就不大。

接着,我又想到育儿这件事。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大脑和身心都还没发育完全,如果过早过度施压,会不会反而是一种摧残?等到真正需要发力的青春期,孩子会不会已经失去了拼搏的劲头?

刚好今天读到武志红心理课中的一段话:“用一生的时间去活出自己”。他说,“一生”这个词看似简单,其实蕴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时间感。脆弱的生命与有韧劲的生命,其中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后者能够感知时间的存在,因此能够从一生的整体视角看待一切,从而拥有耐心;而前者感受不到时间,于是每一个瞬间的挫败,都仿佛足以致命。

道理似乎我们都懂,但真的能把它贯彻到生活中吗?真的能对眼前的困境保持坦然吗?真的能用长期主义、用一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吗?

这让我又想起锻炼的事。养成一个习惯真的不容易。前段时间还三天两头去健身房,转眼又荒废了一个月。把运动真正变成生活的一部分,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韧劲的生命”具备一种“一生的时间观”。他们就像优秀的马拉松跑者或歌唱家,心中装着整个赛程或整首乐曲的谱子。因此,他们不会被眼前的一个破音、一段缓坡所击垮。他们相信时间,也相信过程,因此能够保持耐心。

而“脆弱的生命”则困在“永恒的当下”。任何一个挫折——一次考试失利、一句批评、一个项目失败——都被放大成整个人生的溃败,感觉无法逾越,于是容易焦虑、放弃,甚至崩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