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在得到开篇的几个音频,都在讲情绪,讲感受。
用户无法专业的说出自己的体验,他能展现的就是用户情绪。所以从一开始,就要学会读懂用户情绪。
-不要被言辞迷惑,而要想办法看到用户的真实选择
-体会各种人的情绪与潜意识
首先,我们来聊聊用户表现出来的情绪。
中医里解释“七情六欲”,“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解释为愉悦、愤怒、忧愁、思念、悲伤、恐惧、惊讶。
这里的情绪可以分为两种——爽和不爽。
爽就是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愉悦就是被满足。
不爽包括愤怒、恐惧、烦躁、痛苦、厌倦、悲伤、茫然等等。其中,情绪最激烈动荡的就是愤怒和恐惧,它们都是让人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愤怒其实也是一种恐惧。恐惧是另外一种动力,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为强大,或者说更强劲。
满足就愉悦,不满足就不爽。满足、愉悦、不爽,可以度量一个产品到不到位。
比如我想卖一个二手小冰箱,就会去转转APP上发帖,不一会儿就有人拍下了,正开心呢对方说没车、无法自取,这就成了交易的一大难题,快递是不可能的。基于这种困境,转转做了一个同城搬运服务,能预约各种车型,重的话还有司机帮搬,价格也不贵。这样,交易就通了。
其次,我们来说说大家熟悉的用户痛点、痒点。
痛点是一种恐惧和愤怒,一个产品解决了痛点,就是帮人抵御了恐惧。
痒点是一种愉悦和爽,一个产品挠挠痒点,就会让人觉得爽。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如果做一个看上去可以某种程度帮人不再难受,而在爽和恐惧无所作为的产品,那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也许也有人会买单,但绝不会大火。
解决我们痛点的产品有很多,比如对工作压力的恐惧,出现了得到付费专栏,利用碎片化时间针对性地提升自己。面对恐惧,我们需要借助很多的外部力量去赋能。
最后,我们来说说如何理解用户的需求。
我们做一款产品,一定是针对一定范围的角色化人群,这部分人群有着隐性的个性化特征和显性的集体化特征,两种特征可能完全相反。《乌合之众》里说,集体人格比个体更情绪化、低智商。
如果你的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你必须要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并不代表这个用户真实的选择。
我们听过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Sony推出了一款音箱,所以召集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什么颜色——黑色或者黄色。经过讨论,大家达成了统一,认为黄色更吸引人购买。会议结束后,为了感谢大家的参与,组织者决定送每人一个音箱作为回报,大家可随意选择黑色或者黄色。神奇的是,每个人都拿的是黑色音箱。
但如果你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其实你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比如企业级应用——钉钉、企业微信,做的是集体生意、不为个人服务,要遵守集体的规则和要求。还有一种服务于集体的产品——比如K12,我觉得也有很多类似之处,从学校自上而下推进,服务于学生,但获客源头在于老师或者学校。
所谓的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