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在20岁左右,曾经问妈妈,为什么嫁给爸爸,她笑了笑,“过日子吧。”再去问爸爸,爸爸开始讲起来:“在农村,冬天要是有一缸腌咸菜就可以嫁。证明有劳动力,有准备,不是懒汉,然后能活下去。”呵呵,爱情呢?我看不出来。
北大校长王恩哥说过:“爱情与婚姻一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也不会是牢固的婚姻。”换一句话说,凡是走的下去的婚姻都是有爱情的,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爱情的堡垒。我在父母身上寻找爱情的痕迹。
爸爸离开家,外出挣钱。妈妈带着我们三个孩子,干农活并维持4个人的生活,我们也能帮助洗衣烧饭喂鸡什么的。妈妈基本上不会把她的担心表现出来,但是天天算日子,爸爸外出15天了,18天了,23天了,早该回来了。真的回来了,妈妈高兴的还烧出好一点的饭菜来。其余的我感受不到,因为小时候我一直很笨,被忽略也忽略别人。
他们在相濡以沫中搀扶着走,还拖家带口,把我们姐弟三人培养读书上学,他们一直很坚强,在认真倔强地生活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好像应付的非常从容。我忽然想到,他们只有小学文化,没有多少社会见识,但是却能一路风雨一路安全的野蛮生长着,敬佩!
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母亲对我讲了一段有哲理的话:女孩子的人生有两次投胎。第一次投胎,是闭着眼,来到人世间,找到父母,我们虽然贫穷,但是爱你,并且供你读书上学,让你平安长大。第二次投胎,是睁着眼,在人群中寻找对象,你虽然睁大眼睛,但不一定能保证他对你好。哎,眼前的老妈分明是一个农妇,化身哲学家吗?我都大学毕业了,咋没有她这么有思考?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对爱情和婚姻进行解读。觉得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两家人的事。没有爱情,婚姻不幸,只有爱情,婚姻也不幸。要在爱情和婚姻中找到平衡点。在人群中,我不是最优秀的,婚姻爱情都没有标准答案,我对自己的理解是: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而彼时的26岁的他,后来成了我的老公的人,曾经在苏州的大学门口发表过对爱情的憧憬是:苏州姑娘,教师,大眼睛。可是不在苏州工作啊,那好,找个在苏州读过大学的吧。貌似我特别符合。他是按照爱情的标准在找对象,非常好。
真的生活在一起,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才有意义。我们都是有追求的人,于是就在互相争执互相适应互相包容中前行,奋斗的人生最灿烂,有追求的爱情有滋味。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欣赏,人到中年,回首走过的路,不由心头一暖,会心一笑。爱情啊,我们心心相印!
我的孩子已经15岁了,男孩,有时间我们会讨论爱情,“你想找一个怎样的女孩子?”“你就那么操心,找一个我喜欢的吧。”满满的爱情观。我悄悄地渗透我的观点,人品、学识、家庭、长相,我恨不得把世间所有的可能都想进去,孩子说“妈,你想多了,指不定人家不喜欢我呢,好好学习哦……”
每一代人的爱情模式可能不一样,但是美好的爱情必定是润泽人的心灵,就像水润泽万物生长一样,我们在爱情里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