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后一天,看到好几篇辞旧岁的文章,有意思的是告别时光也不知以什么兴起的,辞旧也是一种传承,小时候记忆辞旧迎新中具体的事情都是大人在张罗,小孩子心里不装那么多事,满脑子都是快乐,小朋友快乐多,辞旧对于小朋友就是父母放假了,大点上学的孩子也休息,不上学,街道上的孩子多了,大点的点子多,跟着他们后面来回跑,学着他们的样子,和大点的孩子玩有趣的游戏也多了,但是要听从他们的摆布。那时的游戏很朴实,藏猫,跑绳,等在一起瞎跑。那时没有什么点亮工程,平时日常生活用电都不能保全,家里必须常备蜡烛,点蜡烛生活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觉得那个古代,挑灯夜战寒窗苦读考功名,其实几十年前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和古人有很多相似,我上小学时经常在蜡烛的昏暗灯光下写作业,还没走出校门就落了个近似眼,鼻梁上架个眼睛,这一戴就是半生,有时候从鼻梁上取下眼镜,擦拭镜片,眼前一片朦胧,什么也看不清,想想看书写字把眼睛弄了个半残,可是看书写字在历史中国存在了好几千年,应该也有古代学子和我一样眼睛出问题了吧,挑灯夜读和我有一样的读书写字经历,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没有读到那位古人有近似眼的记载,那么多先贤大家都是明察秋毫,眼穿千秋,苏东坡如果戴上个眼睛那不是把儒雅的意义诠释的登峰造极了。我在这里找说服一下自己,说到那算那,疑问是古人读书码字眼睛会不会近似。
古时候的读书人应该是怎么样一个群体,我们从古代留下来的经典,我们大致将可以看到读书的目的,经典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安邦治国之策,读书人因为读书将来要进入士的队伍,用现代的划分这部分归于文科时政类毕业生,想当官的人或是豪族,士族,皇族,为了世袭对于后辈要求高,通过教育使之具备这方面的准备,读书的条件好些,蜡烛点得亮,或者说古代时有专门为读书时生产着亮度好于一般蜡烛的专业蜡炽,如同现在灯泡的功率一样,有无这方面的记载没有考证,直观地感受亮度好将蜡烛做得大点粗点,或者多点几支也可以使亮度增加,如果这样,摊的本就大了,读书本身就是为了理想,让自己安身立命治国,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这类读书者家境好,教育后代没有后顾之忧,这类家族的教育多是点对点教育,一个老师带的学生不多,私塾式教育,老师的质量颇高,定制式因才施教的教学方式,只要是学习的料,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在老师这里有一个较好的疏导,再一点旧式私塾教育学科不复杂,儒门的够全面了也就是四经五书六艺,琴棋书画等,都归于文科,文科属于古代教育的主要方向,由于书经不象现在这么繁杂,书经都要熟背于心,然后自悟,自悟不了,就问老师,孔子的学生,对于礼悟不出来,学生就当面问礼于孔子,孔子光孔就回答了不计其数,子贡,子思,子路,子渊,子夏,子有,子我,七十二贤人很多都向老师孔子问过礼,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不同点,师资没有现强大,学习的内容少,相应的课外作业就少吧,这是我瞎想的,学生学习负担轻,四经不可不不背,五书或许可背可不背,努力的同学自己也背过,下来就是悟,逐句逐字的悟,把悟透的心得写成作文,作文就是家庭作业,有些字句典故深奥,自己摆不平,作文写得就不会好,老师给得评语就不高,还是那种对学习上心的学生就会把自己心里没有想透的地方,当面请教老师,让老师给予点拨,老师的水平高下,也在于这样的点拨质量,孔子是个好老师,他的学生都是学霸,即使这样,也难不倒他,他有问必答,这些一问一答的高水平对话成了中华智慧的精髓。
家境好,教育不怕成本压力,学生课外作业少,白天基本上把当天学习任务完成了,晚上的时间,勤奋点,家里要求高,管得严的,功夫就下到杂学上了,就是六艺了,还有一点,必须说明,古人和现代人从生物功能上比较,由于现代生活工业化,科技化,很多应该是我们人亲历亲为的事情都被工业产品替代了,跑的没有过去快了,耐力也不如古人了,身体生物性功能方面是退化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光说战争,冷兵器时代武艺加身才能成为强者,士兵是这样的状况,农业社会的耕农一样,面朝土地背朝天,那有现在的机械化农具,人拉肩扛的农业生产,全凭身板子硬朗,那有现代人普遍的将军肚现象,还是那句话生物性功能方面古人强于现代人,古人能和野兽博斗,相比较现代人见个脚底下的老鼠还要一惊一乍,这和读书码字近似眼有关系吗。
人的生物性功能强大,眼睛是人的一个功能性器官,可能人的眼睛应该较皮实,过去武士射箭可以精准地百歩穿扬,要完成这个动作首先是眼睛的功夫,先要能看到百歩之外的杨树叶子,视力视野要求高,总之没有了现代人的题山库海,眼睛功能性好,用眼又没有那么大的强度,近似眼从量级上百分率上都会少很多,历史上学业有成者在历史上才留有名声,因近似学业平凡,或学习过程半途而废,学习事业两样都依稀平常,古代较长时段都看重功名,因眼睛近似功名不就者就沉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历史上没有出现即近似又有奇才最终被历史记住的人才,这也是记史上的真空地带。
前面是有学习条件者,还有一部分是条件次之者,也想走这条路通过努力受教育成为士阶层者,中国有条独特的人才上升渠道,就是长达千年的科举制度,毕竟人口占比少得可以忽略不计,中国古代官僚下至县官,县管辖的范围很大,体制內公务员其实没多少,争夺这些岗位有功名的学子还是供大于求的,学而优则仕,在优秀中选择更优秀的,如同现在公司不管是做什么的,社会招聘要求条件须硕士博士学历者,否则就没资格应聘,人才供应也是供大于求的状况,上岗官员的筛选把身疾者,眼睛不好者或其它更多原因的人都过滤掉了,连苏试考上功名后待岗多年才通过熟人关系推荐上岗,这是和平时期,战乱时就更不靠谱了,诸葛亮多大的才干,也是在乡野待岗多年,江湖很残酷根本就不给平凡者机会的。
古代也有工科,理科,工理科是现代学科分类划分的结果,古中国把这类统称为术,术业有专攻,有农业技术,打铁的也是技术,瓷陶技术了,丝麻技术,等等,这种术的传承,古人以师带徒,父传子的方式代代相传,由于从业者没有基础的私塾教育,很多人都不识字,但是这一切并不影响技术的传承,口口相传也让一些手工业,农村技术得以传承。
更为复杂的技术水平大多是官方经办,如现代的国营企业,铁盐行业等,通常也是体制内人员的岗位,总之岗位少,人才大于需求,优质的人才才有机会出仕,才有治世平天下的机会,这种极端的优质选择那能允许眼睛近视者,学而不精者出人头地,历史上并不是没有近视眼者,而是把他们忽略不计了,那个时代又没有眼镜之类的辅助弥补产品,我不戴眼镜的时候眼前一片朦胧,只觉生活自理都有困难,古代这部分和我相似状况的人群也如此吗,如果这样,生活自理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身心都不舒服,命运可想而知,这样一想,一个小小的眼睛解决的问题对于近似者是个命运的问题。总之古代受教育者人口比还是小得多,近似者肯定只是其中的小众,古籍记载有或者没有,或者古医书上有,只是我浅学到没看到,篇首的辞旧迎新写到这里到了近似眼有些暴走至天边了,还有几个时辰今年就结束,以此为辞旧为结,迎新就放在元旦,新旧之交,自己在内心也架起个祭台,书桌边静坐,由精神世界庄严一番,守岁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