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ICF 认证的专业级教练(ICF PCC),也是一名教练督导辅导。自从3年前学习教练之后,一步步从教练小白迈向了专业级教练及督导辅导,深知一名教练的成长之路委实不易:这条成长之路不仅要持续精进教练之“术”,更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持续觉察教练之“道”,且知行合一。
因此,我希望开发一个产品,以支持新手教练持续精进教练的“道”与“术”。
问题来了,教练的“道”与“术”内容浩瀚,不同的教练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方向也各有差异,我该如何着手开始设计产品呢?
设计思维,是在解决以人为中心建构的复杂问题时,可以加以利用的严谨方法。该方法主要对人的需求进行观察和挖掘,并将这种观察和挖掘置于问题解决过程的核心。该思维提倡对潜在解决方案进行迭代测试,对行动有所偏重。
我想开发的这个产品,是否适用设计思维呢?
书中提到了四个问题,一一回答后,我觉得可以一试,这4个问题分别是:
1、此问题是以人为中心么?显然答案是yes,因为我的客户是教练这群鲜活、有生命追求的人。
2、这个问题复杂么?关于这个问题,是否存在多种相互关联的解释?答案也是yes。前文提到,教练的“道”与“术”内容浩瀚,从浩瀚的知识技能中选取哪些设计到产品中去呢?和被辅导督导教练的认知、信念、知识技能、发展方向、学习风格等等因素皆有关联。
3、问题的成因确定么?我现在还不确定。
4、你是否巨大很难做到准确地进行问题陈述?答案是yes。
我对以上问题的大多数回答是yes,说明我并没有足够的知识来有效地进行问题陈述,因此可以选择设计思维路径。
实践中,设计思维包括5个迭代阶段,如上图所示:共情、定义、构思、原型和测试,分别如下:
1.在应对一群用户面临的复杂和不确定的问题时,设计师要通过发现用户对问题的想法和感受、用户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约束来与之形成共情。在这个阶段,设计师会对用户和他们面临的问题产生丰富而深刻的理解。
2.在这些理解的基础之上,设计师对问题进行定义,从不同用户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审视,不断打磨自身对问题的看法。
3.这个不断加以修正的定义和问题框架,可以为构思阶段提供信息。在这一阶段,设计师会提出许多潜在的解决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检验。
4.在原型阶段,设计师会选定有希望胜出的潜在解决方案,以有形的形式呈现给用户,供用户与之进行交互。原型体现了设计师关于理想解决方案特征的假设。
5.设计师将原型交给用户进行测试。用户对原型的反馈,有助于设计人员选定最终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以我为教练们设计教练督导辅导产品为例,重点阐述阶段一:共情。
共情阶段,我的任务是去了解教练们实际需求、情感需求,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或约束,他们试图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现有解决方案令其满意的方面和不满意的方面,他们采用现有解决方案的大环境,以及其在整个体验中寻找到的意义所在。我的目标就是设身处地从用户角度着想,理解他们对问题的感受。
共情=从用户的角度理解问题,是设计思维的基础。此阶段得出的结果,将为随后的步骤提供信息和依据。随后各个阶段的成功与否,以及整个设计思维路径的成功与否,都将取决于你在共情阶段学到的东西,由此可见共情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实施:
第一、选用户与之共情。
选择和哪些用户共情,我选择了两部分人:一是被我督导辅导过的教练,二是有督导辅导需求,但尚未体验过我的服务的教练。
第二、选活动收集数据
与用户产生共情并非易事,好消息是,可以借助三项活动:观察、互动(例如访谈和问卷调研)和沉浸来了解和捕捉用户的行为方式、想法和感受。
我已做过80小时教练督导辅导,每次督导和辅导的过程,都是近距离观察,和教练互动的过程,我需要静下来心来回忆和梳理过程中,教练们的行为方式、想法和感受。同时,我本身也是一名迈向MCC的教练,我的真实体验也是沉浸式了解教练这个群体的过程。
第三、分析汇总数据。
可以使用共情地图,从以下6个方面来汇总数据,如下图所示:
通过初步梳理,我先整理出教练们的部分痛点如下:
1、学完教练课程,跃跃欲试练习,有时效果很好,有时现场翻车,教练状态不稳定,如何持续稳定发挥教练水准?
2、一场教练约谈后,对方感觉不错,事后复盘却发现教练合约都不清晰,不小心又做了一场“教练式聊天”,知道PCC marker能力要求却苦于做不到,怎么破?
3、准备认证ACC或PCC,为找到合适录音几乎崩溃,总觉得每段录音都差那么点,却不知问题症结在哪?
4、教练对话中总在相似的地方翻车,辛辛苦苦累计了很多小时数,但总感觉原地踏步,如何快速突破瓶颈?
5、认证ACC或PCC需要完成规定小时数的教练辅导,如何在每次辅导后举一反三加以落实?
除痛点外,我计划通过问卷或访谈来进一步收集共情地图中其余5方面数据,使得对用户的共情维度趋于完整。
接下来,我将按图索骥践行设计思维的其他几个步骤。在践行设计思维“术”的部分的同时,我还需要提醒自己以下几点:
1、对自己和他人的创造力有信心。
2、对失败具有包容度。愿意将收集用户对想法和原型的反馈机会视为实验过程,将负面反馈视为学习的契机,而非失败。
3、具有共情能力。深切地渴望接触和了解不同的人,以便从他们的视角看世界。接下来
4、坦然与模糊状态共处。当我对解决方案毫无头绪时,仍然愿意去着手解决问题。
5、像初学者一样开始。愿意放弃固有的判断和信念,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设计思维路径,向用户学习。
如果你正面临以人为中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妨打开此书,让设计思维来助你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