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对闲话
近日,高中同学朋友圈群中一人发了一则关于联对的故事。是说,上海一大学生为了显摆上海人的优越感,出了一上联,曰: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直白易懂,却一语道出了上海人的孤傲、优越和大气;而且奇妙的是, 这句话正念倒念是一样的,所以,同时还显示出了上海人的才具。
此句一出,立即引来了围观,外地人有的表示了好奇好玩,还有的表示了不服。于是,不同的人根据自己地方的不同特色,对出了不同的下联。北京人对的是“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山东大学生对的是“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山西大学生对的是“山西悬空寺空悬西山”;湖南人对的是“湖南绣花女花绣南湖”;安徽人对的“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海南人对的是“海南护卫舰卫护南海”......用语造句或者端庄秀丽,或者磅礴大气;或是方物美景,或者是特产风俗,但都非常能反映各自的地方特色。比如说起香山及碧云寺,无不让人想起北京;提到湘女湘绣,就会让人想到湖南;黄山松更是安徽的品牌和标志;护卫舰和南海与海南更是密切相关.......
但是,看了这么多有才气的联对,却没有看到我们河南人发的有关河南的对子。在趣味感和争胜心的驱驶下,我发动朋友圈中的同学们应该补齐这个缺憾,也让我们河南人露露脸,扬眉吐气一下。其实,更重要的也是想活跃一下群里的气氛,让同学们活动一下脑子(玩笑语是,减少和避免得老年痴呆症的机会)。
果然,群里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大家踊跃参加。但是,“回锦文”可不是那么好对的。我提示大家,对出来的句子,一定要有河南特色,不但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咱河南的,而且还要有诗味,隽永,耐咀嚼。这样才对得起我们是河南人,也才能匹配得上上海人的才气和优越感。可是,大家动了一番脑子,对出的对子,要么显示不出我们“老家河南”的特色,要么有生拼硬凑的痕迹。总之,很难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
经过冥思苦想和不懈努力,我最终给出的下句是:河洛文明源明文洛河。
我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这样的。河洛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足以代表洛阳和河南,而且是有文物遗存和历史证据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得到了全国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证明和认可了的。河图洛书、老子著述道德经、孔子入周问礼等,这些都发生和出现在我们河洛地区,与我们的母亲河------洛河密切相关。甚至 ,诗经的第一篇《关雎》中的爱情故事,据考证就发生在我们的洛河之上。所以,以洛河为代表的河洛地区是河洛文明的发生地,也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可以说是“明文为证”的。而且,我觉得,这句话语气肯定、掷地有声,也显示了我们作为河南人和洛阳人的自豪感,应该可以与上海人的才具和孤傲相抗衡。
附:题外话
关于上海的自来水是否来自海上,我没有考证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相信它的真实性。虽然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够实现海水的淡化,但成本是很高的,所以,我估计,现在用淡化后的海水用做自来水使用的,也很可能只占很少的一点比例。山西的悬空寺是否悬于西山,我不大知道;湖南是否有个”南湖“,也是个未知数;至于山东的花生花落到东山上,更是无稽之谈,不值一驳。所以,这只能看作是一则文字游戏。但是,虽然原句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有些对句我觉得还是很好的。比如讲北京的”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海南人的”海南护卫舰卫护南海“,我认为是更胜一筹。因为它在文字的趣味性之外还有一些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