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理性,自然就会思想。然而,思想造成的结果不仅千差万别,并且难以预料。我们经常会觉得,虽然大家都属于“人”这一类,但是彼此沟通的时候却又困难重重,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认识语言表达和沟通的原理——逻辑、语言分析、现象学、诠释学,它们也可以称为“四种思想方法”。了解它们,并且善加应用,人的思考将更为清晰,更容易找出问题的关键,也更有益于沟通与处世。
第一,逻辑(运思的规则)
逻辑就是运思的规则,规则是客观的,人一旦开始思考,就会希望能够合乎逻辑。
逻辑包括三个内容:概念、判断、推论。
(1)概念是指我们平常使用的名词,任何可以想得到的名词,都称为概念。
概念本身并不复杂,关键是正确区分概念的“意义”和“意象”。意义是比较客观的,是人们都同意的。意象则是每个人在内心对某个概念所产生的感受及印象。也就是说,人们会对概念有主观的意象,通常和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很少有人能够完全避开意象,专门就意义的部分与别人沟通。这就是我们“难沟通”的一个原因,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概念的意象会有相当大的差别。在和别人沟通时,必须区分概念的意义和意象,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思考。
(2)两个以上的概念结合在一起,会形成“判断”。任何一个完整的想法或语句,都是一个判断。判断又称为命题,表示当人把主张表达出来之后,就变成客观命题,可让他人看到、听到,甚至可以研究真伪。
判断总共分为四种:全称肯定、特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否定。
全称即“所有”、“全部”,特称即“有些”、“某一些”。
(3)推论就是从既有的判断推衍出新的判断。在逻辑上称为推论,在我们的思维中则称为推理。
推理有三种方式:直接推论、三段论法、两难推理。
人们说话常喜欢使用一些全称命题,因为这样比较具有煽动的效果,能够让别人注意到自己所要强调的内容。然而,同时却忽略了逻辑上的有效性。
第二,语言分析(表达的效应)
语言的重要性,在于它不只是日常生活中为了沟通而使用的工具,事实事实上,人是在语言里面出生及成长,语言的影响远超过我们所能觉察。
(1)语言的有效性: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表达的效应,表达需要具有明确、一致、普遍这三项条件。
所谓明确,是指使用语言的时候,字义与文法必须非常清楚。我们平常讲话时要尽量明确,这是语言表达的第一要素。
语言表达的第二个条件是要一致,亦即使用语言的每个人都要同意。
语言表达的第三个条件是普遍,亦即除了意思要一致之外,还要同一地区所有的人都使用。
(2)语言的类型:直述、比喻、价值、恒真。
直述就是直接叙述,也就是把看到的东西,或是想要表达的意思直接说出来。
比喻就是使用一些象征来表达意涵。日常对话中用到比喻是非常自然的,而且比喻的生命力远超直接叙述的范围,很容易感动人心。
直接叙述一般离不开当时的时空条件,一旦离开之后所要表达的内容就落空了,而比喻如果使用得好,就可以传之久远。由此可见,比喻的效果远远超过了直接叙述。
但是,相同的比喻用久了以后会变得习以为常,而丧失了原来的韵味。所以第一个说“母亲像月亮”的人是天才,之后的人跟着使用相同的比喻,最后变得一点创意都没有,就是因为这个比喻已经被用得过于浮滥了。艺术创作的挑战,是要能够提出新的比喻或象征,让别人能够清楚掌握我们想表达的事情。
真、善、美都与价值判断有关,如“这幅画很美”就是一句价值语句。
相同的价值语句,每个人说出来的意涵却可能不同,这全视对话双方的关系或互动情况而定。这就是价值语言的特色。
恒真语句的表达方式是“套套逻辑”,如“公事公办”。套套逻辑并非没有意义。
每个人都必须使用语言才能生活,而我们也生活在语言之中。语言绝对不只是工具而已,其中还包含了许多价值观念、文化特性,因此在学习某种语言时,自然就会受到其中思想的影响。
第三,现象学(辩物的策略)
现象学是辩物的策略,想分辨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就需要现象学。
(1)打破四种假象: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一个著名的观念,叫作“打破假象”。意思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假象或偶像,这些偶像会竖立在我们前面,使人无法从事正确的思考。
培根认为我们要打破的假象有四种:种族、洞穴、市场、剧场。
把人类种族的需求,当做唯一的判断标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为了人而存在的。这种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为了人而存在,一切的价值都是以人为准的想法,就称作种族假象。它会使人类变得过于主观,甚至形成人类中心主义。
洞穴假象是指每个人都像井底之蛙,思考受到限制。基本上这是无可避免,所以人要完全摆脱洞穴假象是不可能的。人虽然无法避免自己的限制,但是知道这些限制,就可以减少被限制的程度。
市场假象代表思考中混杂着许多传言或道听途说。若每个人都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听到自己想听的,跟别人既不能沟通也没有共识,最后就变成各说各话。就好比市场充斥的各种传言,到最后像风一样,吹来吹去却不知道风从哪里来。
剧场假象是指有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一旦接受一套哲学或一种宗教信仰,就好像接受一出舞台剧,全套搬演出来,从此以后认为人生就是这样,这就叫作剧场假象。
虽然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不看别人演戏,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怎么演、怎么安排,还是有一定的选择空间。
培根的“打破假象”之说提醒我们,客观认识一样东西是十分困难的。
第四,诠释学(阅读的途径)
诠释学是阅读的途径,通常人阅读的时候会有三种取向:传统、个人、文本。
(1)传统:没有人是完全客观的,任何人在开始思考、使用概念来表达的时候,都一定会受到自身的传统对语言的限制,然后影响到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方法和结果。
(2)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验,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从自己的角度来阅读,会有不同的心得。
(3)文本是指不要从传统或个人的角度阅读,而是要看文章本身写作的方式。以前的人念书讲求“以经解经”,这就是一种文本取向的阅读方式,也是一种比较偏向学术性的态度。
阅读一篇文章时有四个步骤:(1)文本究竟说了什么?(2)想要说什么?(3)能够说什么?(4)应该说什么?
念书的时候我们就要借由诠释学的方法,分辨文本说了什么、想要说什么,而这些会随着我们对作者的相关背景了解得越多,得到越深刻的体验。此外,当读者本身的经验日益丰富,也更能与文章互相呼应。每隔几年重读一本书,可以测量出自己在这几年之内心智成长的速度和方向。
人有理性,可以思想。即使没有人教导,也会从经验中自己反省,思考出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安排生活,但是未必永远有效。因此,学习思想方法,是心智成长必要的一环。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辩物、如何阅读,这四者配合起来,并且善加应用,就可以达到孔子所谓“四十而不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