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每每读到一些文字时,就会泪眼婆娑。
在读“第一部”的时候,杨绛先生总是梦见钱钟书先生离开他了,然后每次把梦境都要说一遍,不由生出一些埋怨之感。但是最后“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这句话,让人心疼,夫妻相伴可能总是逃不过一个先离开,一个后离开。你离开后,生活变成了梦,且梦“长达万里”。
读完“第二部”很是难过。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因为年纪大而对女儿的依靠——钱钟书先生被“带到船上”之后,杨绛先生不安、焦虑,怕自己迷路,怕自己跌倒,每天期待着女儿钱瑗的到来,心理上会踏实、安全,对此,我仿佛完全能够理解。都说“老小孩,老小孩”,父母年龄大了以后,就不是那个什么都会一马当先冲在前面的“大人”了,他们开始变得“弱小”,开始变得拿不定主意,开始变得跟不上时代,开始变得依靠子女。对此,我深有感触。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开始跟我说一些自己的小委屈,无论是来自爸爸的不理解,还是来自身边的一些烦心事,她变得不是我心目中那个什么都雷厉风行,什么都会自己拿主意的妈妈了。她开始需要诉说,开始需要被理解,开始需要女儿的支持了。每次这个时候,我会觉得妈妈可能真的年纪大了,需要女儿的支持了。心里都会酸酸的,原先不说的时候,是不是妈妈都在一个人承受……
不知道什么时候,爸爸也变成了这样,原先有些事可以和妈妈一起解决。现在面临一些问题的时候,没有办法,开始变得有些小心翼翼。又想自己做好,可是又有些力不从心,比如网上交电费,交医疗保险,给车交保险,他总是先让一贯冲锋在前的妈妈去做,妈妈做不了,他再去,同样,他也做不来。于是他开始求助,但是又怕耽误我们的工作生活,说话变得思考再三……
“你妈去交医疗保险,人家说得网上交,要么去银行,弄了半天,也没交成,你看看网上能交吗?”
“人家说交电费得用支付宝,怎么弄啊,我们也弄不了……”
“我去交保险,人家说得自己的银行卡,弄了一上午也不会。”
每次听到爸爸这么说,都很心疼,因为我知道他们肯定费了很大的力气,肯定是实在没法了才向我们求助。记得跟爸爸去办银行卡,填表、自助机上自己申请卡片,爸爸一直说,“让我们自己弄可弄不来”,这不是假话,因为一些跟爸爸同龄的人,填表都得看半天,服务的人家不一直帮你,几乎都要靠自己。办着卡,心里突然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父母真的老了,他们需要子女的帮助了,但是这种需要他们不会主动说出来,不会觉得理所当然,而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作为子女,真的需要多一些对他们的关心,尽量多回家看看,回家看看,不是吃一顿就走,不是送点东西就算,而是应该问一问他们生活上有哪些需要帮助,只有这样,爸妈才不用每次都觉得子女在忙,不能因为自己打扰他们的生活而不好意思。
“第三部分”主要是回忆与钱钟书先生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文字总是朴实的但是一个个文字串成一句句话,一句句话构成一个个段落,于是作者开始了静静的诉说,静静地诉说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平淡中缠绵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