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春季,由于疫情影响,我们学校开启了为期将近三个月的网课。在这个时间段中,按时完成了九年级和Alevel两个年级的课程。在如此长的网课中,我与李同学的思想碰撞,让我有了一次发现自我和沉淀自我的机会。
2020年的年末,我认识了李同学,在2个月的数学课程中,我们之间的沟通非常少,一直是我在讲,他在听,课后留的作业,从来没有写过。当时和他的班主任反馈作业问题,我对这名学生的评价是---偷懒、不动脑思考、没有学习习惯……各种不良的标签,一次性都贴在他的身上。私下和他沟通学习状态问题,他一直缄口不言,借于对我的陌生,他默认了我所有说法。在寒假之后,我们之间有两个学期没有交集。
寒假阶段,他要转课程,由Abitur准备学习Alevel。刘校长给了我和他家长见面的机会,在家长会上,针对他出现的问题,我和家长做了说明和学习的要求。会后我的想法是,这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惯坏的,内心充满了怀疑,对他的刻板印象没有改观。
2022年2月,他正式开始学习Alevel课程,我负责他的数学科目,课前,我详细的介绍了Alevel数学课程的拼单元法则,如何评分,什么样的程度可以进入大学等内容。从我讲的内容中,他难得的问了我很多的问题,也问了我一些他知道大学的信息,让我震惊的是,他把我讲的拼单元的内容,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在我给他上课的过程中,从来没有记过任何的笔记他,此时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后来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上课会把不认识的单词记录在书上,课后写作业(虽然字迹乱),并且会把所有的题篇都整理在一个本夹子里,而且都标上了日期。从他的这些小行为中,我知道了,这个学生不是我原认为的那么懒惰,只是他的优点一直没有展现在我面前。
Alevel的数学课程,每周10节课,让我有更多了解他的机会。在沟通中,他对自己的自我怀疑,对学习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期待,都一一呈现出来。当他敞开心扉谈论自己的时候,话非常的多,而且他有远大的抱负,知道自己在遇到问题时,有畏难的情绪,有时甚至无法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等问题,经过这些详细的沟通,让我知道,他对自己的了解是很客观和全面。
就此我思考了一个问题,课堂上,我看到的是学生的正面,无法看到他们的背面。对他主观刻意的评价,对他来既不公平,也不真实。我需要的是在漫长的数学课堂中发现他的内在。这种发现只能在不断的鼓励和包容中才会发现;而乱贴标签只会让学生和老师都更封闭,达不到良好沟通的状态。
就这个问题,我对自己的教学习惯进行了反思,发现自己贴标签的惯性持续至今。在刚做老师时,我与学生对着干,会批评和埋怨学生不懂得尊师重道;学生不和我争论,那才是他们该做的。现在回想起来,深觉这种“贴标签”的教育方法,表面是为了学生着想,和他们的学习着急,为学生好;可再想一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没有给予很好的引导和帮助,在不尊重的基础上,又将学生推向了更深处。
这不禁让我想起《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中最后一句话:“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不完美的,教育的人是不完美的,双方在这不完美中相互理解,相互成全,相互学习,达到双方的自我修行,这种过程才是完美的。都说老师是教学生的,可是学生又何尝不是用另一种方法启发老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