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这本书中特别是提到了“课题分离”,让孩子自己承担学习的责任,“我”做好自己而非替他完成。就这样我与《被讨厌的勇气》结缘了。
简而言之,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家庭关系中,清晰地划出一条界限,明白哪些是孩子该承担的责任,哪些是我们作为父母应给予的支持。这不仅是对孩子独立性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身角色的一次重新审视。它让我明白,爱,不等于包办一切,而是适时放手,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茁壮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如何践行课题分离呢?
首先,明确界限,各司其职。我们要清晰界定哪些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如学习探索、兴趣培养、社交建立等,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课题,需要我们在一旁默默鼓励与引导,而非越俎代庖。而我们,则负责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以及适时的帮助与支持。
其次,尊重选择,培养自主。面对孩子的选择,我们不再是那个替他们做决定的人,而是成为他们背后的智囊团,给予建议,但最终的决定权交还给他们。这样的过程,虽然伴随着担忧与不舍,但看到孩子逐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那份成长的喜悦足以让我们感到欣慰。
再者,避免爱的束缚。我们常常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殊不知这恰恰是阻碍孩子成长的绊脚石。记得那次,儿子在选择面前犹豫不决,最终说“妈妈,你来选吧”,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度干预已让他失去了自信。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后退一步,让他在自己的人生扉页上书写自由画卷。
同时,不失时机地给予支持。课题分离并非放任自流,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依然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无论是学习上的瓶颈,还是人际交往的困惑,我们都会以开放的心态倾听,以智慧的方式引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建立信任的桥梁。信任与沟通是课题分离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石。我们努力与孩子建立一种基于理解和尊重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无论何时何地,都有父母的支持与陪伴。比如今天儿子在完成了当天暑假任务时,要求阅读,等我锻炼回来后发现他还在看电视,没有阅读,就耽误了就寝,“事不过三”,我相信你是有分寸的。正是这份信任,让儿子迅速调整方向,过了会,儿子就主动承认错误,做应该的事了。
课题分离,让我学会了在育儿路上适时放手,做好自己,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每一刻。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用爱去实践。在这条路上,我愿与所有家长一同学习,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