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格拉姆实验 课程分享57
这是通识选修课《社会科学与数学》第七讲《心理学与数学》的第二节《心理测量学》的一个实例,探讨有关心理学实验的设计方法。
事实上,许多心理学测试都采用了数字形式,比如前面讲过的,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勒教授为了说明一个行为经济学原理,所设计的那个猜数游戏。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著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
第七讲《心理学与数学》
第二节 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是对代表性行为样本进行客观、标准化的测量,从而对贯穿于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进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心理测量学作为心理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其地位与作用日益显赫。不论是研究社会文化如何造成人类行为差异,还是探讨社会文化如何塑造共同行为模式,都离不开心理测量与评定的理论与技术。
本节以著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说明心理测量的设计特点和研究意义。
一、米尔格拉姆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1933年8月15日-1984年12月20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从事了大量研究,尤其对从众行为的研究而令其出名。米尔格拉姆对心理学的创造性的贡献使他获得了许多荣誉。
米尔格拉姆出生在美国纽约市,毕业于昆斯学院,后赴哈佛大学深造。1960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转入耶鲁大学。1963年回到哈佛大学,担任该校社会关系系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的行政负责人。米尔格兰姆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会员,1965年获该会社会心理学奖,1972年成为古根海姆的一名研究人员,1980年应聘于纽约市立大学任心理学教授。
在哈佛大学时他曾进行“小世界实验”,该实验启发他提出“六度分隔”理论。在耶鲁大学时他进行了米尔格兰姆实验,测试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性。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美国名人录》中谈到他的成功秘诀时说:“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者,我是这样看待世界的:我们不应试图控制任何实际感觉,而是应该了解它。人与人之间应相互沟通、相互了解。”
米尔格拉姆对服从问题的实验研究,使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普遍的赞同。他揭示了由于对权力主义的服从,使得一些人对另一些清白无辜的人所造成的痛苦。他认为他的实验还可以说明为什么会出现纳粹害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受害者的残暴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主要著作有:《对权力的服从》、《电视与孤僻行为》(与R.肖特兰合著)、《社会生活中的个体》。
二、米尔格拉姆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电击实验,又称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针对社会心理学非常知名的科学实验。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讨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面对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党徒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并被判处死刑后的一年。米尔格拉姆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
1.实验方法
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并寄出许多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广告上说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4.50美元(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
实验小组告诉参与者,这是一项关于“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并告诉参与者他将扮演“老师”的角色,以教导隔壁房间的另一位参与者--“学生”,然而学生事实上是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
实验小组告诉参与者,他被随机挑选为担任“老师”,并拿到了一张“答案卷”。实验小组并向他说明隔壁被挑选为“学生”的参与者也拿到了一张“题目卷”。但事实上两张纸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的参与者都是担任“老师”。“老师”和“学生”分处不同房间,他们不能看到对方,但能隔着墙壁以声音互相沟通。有一位参与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参与者患有心脏疾病。
“老师”被给予一具据称从15伏特起跳的电击控制器,控制器连结至一具发电机,并被告知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老师”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单字,而“老师”的任务便是教导隔壁的“学生”。
老师会逐一朗读这些单字配对给学生听,朗读完毕后老师会开始考试,每个单字配对会念出四个单字选项让学生作答,学生会按下按钮以指出正确答案。如果学生答对了,老师会继续测验其他单字。如果学生答错了,老师会对学生施以电击,每逢作答错误,电击的伏特数也会随之提升。
参与者将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没有真的进行电击。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着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着电击伏特数提升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当伏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数次后则会开始抱怨他患有心脏疾病。接下来当伏特数继续提升一定程度后,学生将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他反应。
电压“学生”的反应
75 V嘟囔
120 V痛叫
150 V说,他想退出试验
200 V大叫:“血管里的血都冻住了。”
300 V拒绝回答问题
超过 330 V静默
如果经过四次回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到这时许多参与者都表现出希望暂停实验以检查学生的状况。许多参与者在到达135伏特时暂停,并质疑这次实验的目的。一些人在获得了他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保证后继续测验。一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张地笑了出来。
若是参与者表示想要停止实验时,实验人员会依以下顺序这样子回复他:请继续。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
如果经过四次回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2.实验结果
米尔格拉姆为整个实验过程和其结果录制了纪录片,纪录片名便是《服从》,纪录片的正版拷贝目前已经很难找到了。他接着与Harry From制作了5部一系列受到这次实验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影片。这些影片都可以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媒体中心找到。
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曾对他的心理学家同事们做了预测实验结果的测验,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1/10甚至是只有1%,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
结果在米尔格拉姆的第一次实验中,居然有60%的参与者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尽管他们都表现出不太舒服;每个人都在伏特数到达某种程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一些人甚至说他们想退回实验的报酬。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后来米尔格拉姆自己以及许多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或有所差异的实验,但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为了证实这项实验,也有许多更改了架构的实验产生。
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州立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的Thomas Blass博士(也是米尔格拉姆的传记—《电醒全世界的人》的作者)在重复进行了多次实验后得出了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结果,他发现无论实验的时间和地点,每次实验都有一定比率的参与者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约在61%至66%之间。
对于实验结束时的情况所知不多,依据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回想,当时那些没有达到最高伏特数的参与者却也都没有坚持这项实验本身应该结束,也没有至隔壁房间探视“学生”,离开时也都没有询问实验人员的同意。
米尔格拉姆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 (1974年)里写道:“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3.实验评价
实验本身受到了关于在科学实验上的伦理质疑,因为这项实验对参与者施加了极度强烈的情感压力(虽然这种压力可以说是由他们本身自由操作所造成的),尽管这项实验带来了对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宝贵发现,许多现在的科学家会将这类实验视为是违反实验伦理的。
米尔格拉姆则辩护道,之后的调查发现当时的参与者中有84%称他们感觉“高兴”或“非常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15%参与者选择中立态度(有92%的参与者做了事后的调查),之中许多人事后还向米尔格拉姆表达谢意。而且米尔格拉姆还不断接到这些前参与者想要再次协助他进行实验,甚至想加入他的研究团队。
6年后(也就是越战规模最大的时期),其中一个前参与者与米尔格拉姆联系,表示为何他们会感觉“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
“1964年当我在进行实验时,虽然我相信我是在伤害某个人,但我完全不晓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当人们根据他们自己所信仰的事物并顺从的服从权力者行动时,很少人会意识到这点...请允许我这样认为,我被权力机关征召入伍,而这将会让我做出一些连我自己都会害怕的坏事... 如果我拒绝服兵役的良心申请(Conscientious Objector)不被权力机关所批准,我已经准备因此而去坐牢,这对我的良心而言是唯一的选择。我唯一的希望,是我那些同样被征召的伙伴们也能如此发挥他们的良心...”不过,实验的经验并不是对每个参与者都有终身的改变。许多参与者都没有依据现代的实验标准被告知细节,离去时的面谈也显示许多参与者看起来仍没有理解到这项实验的真实情况。
实验所引起最主要的评论不在于实验方法的伦理争议,而在于实验所代表的意义。一位在1961年的耶鲁大学参与者在《Jewish Currents》杂志上写道,当他在担任“老师”的中途想要停止时,便是怀疑到“整个实验可能只是设计好,为了测试寻常美国民众会不会遵从命令违背道德良心-如同德国人在纳粹时期一样”而这便是实验的初衷之一。米尔格拉姆在他《服从的危险》一书中便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便是,我们在实验室里所制造的使人服从权力的环境,与我们所痛责的纳粹时代之间有怎么样的关联。”
附注1.电影《实验者》
电影《实验者》讲的就是米尔格拉姆实验的整个过程。
《实验者》(Experimenter,又名:The Experimenter:The Milgam Project/人性实验室)美国电影,迈克尔·阿尔梅雷伊达(Michael Almereyda)导演,彼得·萨斯加德、塔恩·曼宁、凯南·鲁兹等主演。
影片根据1961年耶鲁大学权利服从电击实验事件改编,实验者毫无节制地提升惩罚电压,电压早已超过人类承受的极限。每个普通人只要服从了规则,则可能无意识地变成杀手,教授由此开始怀疑人性,普通人只是受人操纵的傀儡。
2015年1月25日在美国上映(圣丹斯电影节)。片长98分钟。
附注2.一本书《巴普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英国科学家、科普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亚当·哈特-戴维斯的书《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选择心理学史上的50个里程碑实验,按时间顺序排列,如:巴甫洛夫垂涎的狗、小艾伯特实验、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等等,用通俗的语言、有趣的故事将实验精髓呈现出来。
当然了,米尔格拉姆实验也在其中。
目录中每一行的左边数字是年份,右边数字是页码。
目录
引言 6
1. 开端:1848—1919 8
1881 蚯蚓有智力吗?——达尔文 10
1896 人能在上下颠倒的世界里生活吗?——斯特拉顿 13
1898 你家的猫有多聪明?——桑代克 16
1901 巴甫洛夫按铃了吗?——巴甫洛夫 19
1910 你能想象出派基番茄吗?——玛丽·切夫斯·维斯特·派基 22
2. 行为主义的挑战:1920—1940 26
1920 小艾伯特怎么了?——华生与雷纳 28
1927 你担心未完成的工作吗?——布尔玛·蔡格尼克 31
1932 你擅长讲故事吗?——巴特莱特 34
1938 动物是怎样学习的?——斯金纳 37
1939 心理学能提高生产效率吗?——罗斯利斯伯格与迪克森 40
1939 如何民主管理?——勒温等人 43
3. 研究领域的扩展:1941—1961 46
1948 老鼠可以绘制认知地图吗?——托尔曼 48
1952 孩子,你在想什么?——皮亚杰 51
1953 那是什么声音?——海勒与柏格曼 54
1956 末日已近?——费斯廷格等人 57
1956 你会向同辈压力屈服吗?——阿希 60
1959 婴儿如何发展出依恋?——哈洛与齐默尔曼 64
1960 视觉短时记忆有多短?——斯珀林 67
1961 攻击行为是习得的吗?——班杜拉等人 70
1961 要加入我们“帮派”吗?——谢里夫等人 73
4. 思维、大脑与他人:1962—1970 76
1963 你何时会停手?——米尔格拉姆 78
1963 盲人可以重见光明吗?——格里高利和华莱士 81
1965 眼睛真的是心灵的窗户吗?——赫斯 84
1966 医生,你确定吗?——霍夫林等人 87
1966 你是空间侵略者吗?——费利佩和索默 90
1967 如果大脑被切掉一半会怎样?——加扎尼加与斯佩里 93
1968 旁观者为什么旁观?——达利与拉塔内 96
1968 心想就会事成吗?——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 98
1970 婴儿在“陌生情境”下会怎么做?——爱因斯沃斯与贝尔 101
5. 认知革命:1971—1980 104
1971 好人会变坏吗?——津巴多 106
1971 你能选出最符合逻辑的答案吗?——沃森与夏皮罗 110
1973 专业医生能分辨出“真假精神病”吗?——罗森汉恩 113
1973 奖励真的有效吗?——列波尔等人 116
1974 你的记忆有多准确?——洛夫特斯 119
1974 怎么做出艰难的决定?——特沃斯基与卡内曼 122
1974 你会因为恐惧而爱上一个人吗?——达顿与阿伦 125
1975 狗会抑郁吗?——米勒与塞利格曼 128
1976 你能用眼睛听吗?——麦格克与麦克唐纳 131
1978 失去一半世界是怎样的感觉?——爱德华多·比夏克 134
6.意识之内:1981— 136
1983 自由意志真的自由吗?——李贝特等人 138
1984 “熟”真的能生“巧”吗?——贝里与布罗德本特 142
1985 自闭儿童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巴伦- 科恩等人 145
1988 祈祷可以治愈病痛吗?——伯德 148
1993 你脸盲吗?——麦克尼尔与沃灵顿 151
1994 超感知觉真的存在吗?——本姆与汉诺顿 154
1995 为什么你总是找不出不同之处?——西蒙斯与莱文 157
1998 这只假手是你的吗?——科斯坦蒂尼与哈格德 160
2000 为什么我们无法挠自己的痒痒?——布莱克莫尔 163
2001 你能品尝出数字7 吗?——拉马钱德兰与哈伯德 166
2007 如何能神游太虚之境?——伦根哈格等人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