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近脑子被工作占满,但总会莫名其妙的把做产品和电视剧里的一个画面联系起来,不得不说太神奇了,那就手痒痒顺便总结记录一下吧。
先说一下,最近总是联想到的“做产品=()”,其中“()”的画面:
"下了雪的晚上,一座小山上的湖泊结了厚厚的冰,一个背着画画材料的扎着马尾的艺术生,借着月色,从湖边的路上走过来,然后在冰面铺开她大大的画布,拿起颜料画笔开始一个人创作。”
唯美、静谧、专注、沉浸在创作的世界,为了最满意的作品,或小心翼翼或笃定,但又肉眼可见的长路漫漫。可能这就是做产品给我的感觉吧~
(全文完)
(理性作者上线)
总结一下,对于产品策划(非经理)的新认知(我没有嘲讽的意思 我不是故意的我没有):
1.产品是一定会变好的
这是我现在深信的一点。当然前提是投入了产品人力专注的去研究和迭代,另外是定好了合适的目标点,最后就是愿意投入时间。满足这3点之后,结果肯定会向目标变好的。差别只是在于不同的人中间走的路基本都会不同、走到目标点用的速度不同、以及目标点能适应未来的时间段长短不同。
2.产品设计是一件极具美感的事情
具体的描述,就是上面的画面了。这是一件孤独静谧专注的事情。时常需要脑内博弈,想清楚每一个功能的重点底线和原因。如果到最后能非常确认自己的方案,就很️了(虽然这很难)。
不过阶段性的完成某个功能设计之后,往往会被“优化点还有好多”、“除了手上的需求,有没有优先级更高我没想到的呢?”这种焦虑和矛盾推着前进,这时候,就没那么美感了🤷
3.产品经理的职业病,应该是时刻保持观察的心态
之前用各种产品的时候,高效是我的第一追求。但做产品设计,就尤其要在使用其他互联网产品的时候“慢一点”,探索一下,把各种有印象的觉得好的交互记在脑子里,这样自己的产品设计灵感库才会越来越强大。
同理,对于现实生活里的各种场景、人全部都是,很少“不看谁谁的朋友圈”,就是为了看看人间百态。我觉得产品经理应该首先是一个细腻的普通人,能够敏感的知道大家的喜怒哀乐,去包容和理解。
4.想让所有的事情都有意义只是为了取悦自己而已
以前接到过很多需求,有一点合理性,但我知道应该意义不大,这时候往往想的是如何通过产品设计让它们变得有意义,但可惜产品设计不是万能的,反而功能可能越来越复杂。
我所不愿意接受的,是看着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自己都觉得没有意义。所以忙上忙下左想右想,变成了为这个目标而服务,而不是为产品目标服务,这应该算“取悦自己”了。
所以与其想让手上所有的事情都有意义,还不如一开始就不做那些明显感觉没有意义的事情。
5.最重要的心态是放过自己
忌自责
学生时代养成了“每日三省吾身”的习惯,所以产品迭代速度不够快的时候会想是不是自己出需求太慢了。短时间内没有明显效果的时候会想是不是自己方向错了,会过度的关注自己有没有导致不好的结果。
但其实对于产品来说,自责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责”的标准。产品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什么时间点什么人做什么合不合适、用户之间如何权衡、或者发现了什么已有的规律及问题。重要的不是下结论错了,而是要看什么前提什么原因下不好,换个环境,结果可能相反。所以不是自责,而是应该保持客观的总结。
忌逃避
觉得自己做得不好的时候,总是会不想面对这x是我弄出来的。做产品第一年的时候,我自己出了个内容的热门策略,和已有的策略AB,5项指标中有2项是略上涨的,有2项是略下跌的,优化了几次还是一样的状态,然后我就“溜了溜了”,不想碰它,一直AB了一年多,想来也还是挺羞愧的。
其实如果想通了上面那个“产品没有绝对的对错”,也就自然不会害怕面对自己做的东西了。
少一点主观的情绪影响,多一点客观事实的发现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