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营销中,当我们需要对产品进行升级,或调整产品功能时,为了一探市场反应,总会通过各种形式调研客户所想所思,与他们沟通,希望借此对潜在需求有更多发现,生产更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如下图,这是一份大学生消费观调查问卷的部分内容。
其实,问卷调查很容易不太靠谱,市场人员花了时间与人力成本,得到的调查结果也许对需求挖掘并无多大帮助,甚至有误导的可能性。曾经自己因工作原因有做过类似工作,反馈到产品部那边,最终推出的成品反响有限。
为什么问卷调查会不靠谱,调查里不是有详细的各种提问吗?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为何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
1、不匹配
接受问卷调查的用户与产品的目标用户间不匹配。如我想调查在天猫上跨境购物的用户,更喜欢买什么,每次购物花多少钱时,接受问卷调查的对象不是所有网购者,而是有过天猫跨境购物的消费群体。
2、量太小
调查对象样本数少,不具说服力。样本数越少,偏差率越大。
3、瞎回答
用户遇到某些不愿意回答的问题随便选一个,应付交事。这种情况我们也得不到正确的反馈。
不匹配、量太不上,瞎回答,这些情况在设计问卷调查时我们要考虑如何避免或最大化减少影响。
如何设计才能调查出靠谱的需求呢?
第一:概率课
这里的概率,是指保持与“目标群体”一致性。
我们可以先仔细研究目标群体的构成,然后再选择对应构成的调查样本。比如说我们是售卖婴儿洗护用品的公司,现要生产新型产品,目标群体中处于怀孕的家庭与有宝宝的家庭比例是3:7,那么对调查样本中不同状态的家庭比例也要一样。
第二:心理课
根据用户的回答习惯,来设计问题,避免瞎回答。
不要问假设性问题,如过年法定假若是30天,你会安排几天和家人来场旅游么?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几乎所有人特别是出来工作没时间陪爸妈的用户群体都会答:会的,必须的,反正有这么多天假。
不要问含糊性的问题,如你是否经常网购?“经常”这个词很含糊,是多久一次?一个周?一个月?还是一个季度?
不要问暗示性问题,如喜欢大牌的你,更喜欢经常购买哪几个品牌的衣服?有的人虽然穿着有品质,购买的服装也不菲,但买大牌的产品仍吃力,这个时间她可能就不好意思说真话。你说你经常购买这个品牌的衣服,为何身上穿的不是。
不要问让人产生倾向性答案的问题。在课程初期,刘老师讲到十几个不同心理概念,如不确定性效应,迷恋小概率事件,语义效应等,在设计问题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并避免这几类心理效应导致的倾向性选择的影响。
第三:沟通课
面对面调研,沟通能力很重要。
不要在用户很忙时去调研,不要衣着邋遢,以整齐、干净、专业的形象进行,依据调研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沟通对象、合适的场所进行。
第四:逻辑课
解读调查结果时,要学好逻辑课。
明白因果关系,从调研问题中得到的结果,用逻辑性解读。如刘老师举到的例子,高自尊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于是很多家长努力培养孩子的自尊。后来发现,解读这份调查的人逻辑没学好,其实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更容易有自尊。结论正好相反。
现阶段,很多公司为了得到更精确的用户需求,不再以问卷调查为主,而是让用户主动参与到产品中来。如手机魅族的部分功能是因为忠丝粉丝的体验和建议作参考,还有小米手机,借助于对米粉的调研。甚至筛选出核心用户,再对其按使用行为分成更细的用户组,通过搜集到的数据、他们的反馈作需求调查与分析。这些点是新时代下互联网公司找用户需求调查的新方法。
乔布斯说过“我从不做用户调研”。这句话我不赞同。
虽然乔布斯创造了世界第一台个人PC,对大型机、微型机进行了颠覆,而当时的企业、人都认为计算机就应该是庞然大物;虽然乔布斯用iPod这种数字音乐设备颠覆了唱片业,而当时的人们则认为卡带、CD才更原声原味;虽然乔布斯用iPhone第三次颠覆了手机业,而当时的人们则认为手机带有键盘是必须的。虽然没做用户调研,但通过其它方式找到用户真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