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越之举
周襄王回归成周的第二天,晋文公前去朝觐,受到了很高规格的礼遇。此时的晋文公有些飘飘然,自以为对王室有功,如惊弓之鸟一般的周王该是对自己言听计从才是,于是提出了一个非分之请。史书上说了两个字:请隧。这两个字说的让人有些摸不到头脑,因此产生了不少争议。
一种说法认为是隧葬之礼,隧指的是在陵墓中修筑运送棺木的通道。周朝的时候有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受隧葬之礼,诸侯国君的葬礼只能用绳索悬挂放入墓坑之中。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指的是扩大行政区划的范围,隧是相对于乡的行政区划。周时各诸侯国都有国野的区分,国的行政区划为比、闾、族、党、州、乡六级,野的区划为邻、里、酂、鄙、县、遂六级。具体的关系是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礼制规定,王室有六乡六遂,大国是三乡三隧,次国二乡二隧,小国一乡一隧。而征兵的主要对象是国人,因此以乡作为征兵的主要对象,一乡出一军;对应的天子有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但是不管哪一种说法,请求隧葬也好,要求六隧也罢,都可以认为是晋文公妄图僭越天子的级别。周襄王尽管很狼狈,但是提出与天子享用同等级别的礼仪,这种要求还真不敢答应,于是很是义正言辞地就回绝了晋文公的请求。他说:“王室有规章制度,没有取代王室的德行,而出现了两个王,以叔父的观念恐怕也是无法接受的吧?”
这一问把重耳问的哑口无言,要知道重耳流亡之时,一直都是以仁义的形象示人的,回国之后更是以仁义来粉饰自己的,眼下刚刚勤王成功就要提出僭越的要求,您这以前可不都是装的了?晋文公看到周王对此如此看重,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便不好强求只能作罢。
但是晋国毕竟勤王有功,封赏是免不了的,还是得割肉。况且晋文公既然敢于提出同天子之礼的要求,其胃口自然不小。周襄王在晋国的威逼利诱之下,不得不把黄河以北的大片区域赏赐给晋国。此次内乱发生后,王子带在驻在黄河北岸的温地。而晋国勤王大军所驻扎的阳樊,也在黄河北岸。晋军从阳樊出发,攻取温地,又赶到隰城,几乎已经横扫了周王畿内位于黄河北岸的大片土地。周襄王于是干脆做个顺水人情,把黄河北岸的八座城池,包括阳樊、温、原、州、陉、攒茅、鉏、絺,都一并赏给了晋国。
接收王畿土地
有了周王的诏令,晋国就开始放开手脚接收黄河北岸的大片土地。但是这些城邑的贵族却不服,他们原本都是天潢贵胄,王室公卿,很多城邑的领主都是公爵,比晋国国君的侯爵还要高出一等,如今却全都成了晋侯的臣民,自然会有所反抗。
晋文公便带了大军包围阳樊,结果有一个叫做仓葛的人就在城头上大喊说,“对待中原国家要用德行感化,对待四方夷狄才会用刑罚的手段。如今你用对待夷狄的方法来对付华夏贵胄,谁会服从你?这里所居住的可都是王亲国戚,你难道要将我们全部俘虏吗?”晋文公一听也对啊,我是仁义之君,怎么能干这种缺德事,就把包围阳樊的军队撤掉了。
但是原国的人还是不服,于是晋文公又出兵包围原城。这一次晋文公只让军队带了三天的口粮,打了三天结果原城没有投降,晋文公就下令撤军。这是有城内的探子出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只能坚持两天了,再等等吧!
晋文公就说了,“信用是为人的基础,如果失信于国人,就算是得到了原国又能如何。”然后就撤军了。原国人听说晋文公这么守信用,都被他的伟大形象感动了,结果晋国军队撤退不到一天,原国人就都出来投降了晋国。
但是这个事情是有很大的疑问的,恐怕是左传为了树立霸主的仁义形象而编造的故事,这就和武王伐纣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史书上为了说明说武王仁义有德,生造出了商纣军队阵前倒戈的桥段。但是由于考虑不周,没有把故事编完整,以至于尚书中还留下了“血流漂杵”的记录。孟子看了这段之后实在不敢相信,就说了那句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明言。以武王的至仁,讨伐纣王的不仁,怎么可能会出现血流漂杵的记录,我不信不信就不信。
晋文公征服南阳之地的过程恐怕也是很艰苦的,要知道周襄王赐给晋国南阳之地的时候还是四月初,而晋国征服原国的时间是在这年冬天。八个城池打了半年多的时间,可见战斗的艰苦不易。
在摆平南阳战事之后,晋文公问及各地镇守的人选,寺人披自从归了晋文公以后,很对他的心思,于是趁机就提出赵衰抱着小米落伍的事情,建议把赵衰封地原地。国内贵族对此自然也没必要有所异议,赵衰也算是得到了封赏。但为了平衡各方势力,还同时把郤溱封到了温地。
晋国取得南阳之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晋国的实力,南阳之地位于河南平原的北部,土地富庶气候宜人,比晋国故地的生产力要高出不少。另外晋国早年已经取得了卫国故地,但是由晋国本部通往卫国故地的道路却不太平,有赤狄各部杂处其间。而有了黄河北岸的大片土地,就可以通过东山皋落氏故地或者虞坂古道,直接将晋国本部和早先取得的卫国故地连接起来。
晋国对于黄河北岸土地的要求显然是早有预谋,这可把周王室给坑惨了。这几座城池所占的面积几乎要占到周王室所能控制土地的一半,使得周王室的控制力大为削弱。晋国的勤王与其说是辅助王室,倒不如说是在坑害王室。如果说齐桓公时期,周王室还敢于游走于列国之间,分化诸侯,挑衅霸主的话,晋国这样的一次勤王之后,周王室就再也不敢左右国际政治了。可以说,周王室的衰弱,晋国是起了很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