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初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还是工作了几年的职场人,对于求职找工作,想必都不会觉得轻松愉快。毕竟如今僧多粥少,当前求职者的要求又普遍偏高,想要找到称心如意的职位,着实不易。
然而人生明明都已经那么艰难了,却总还有一些堪称陷阱的求职套路,在你找工作的过程中恶心添堵。
01变相收费
现在各大求职网站都会醒目的位置标注一段话,大意是求职的过程中,请勿相信任何会收取费用的企业。
本来该是来赚钱的,为何结果却成了“消费者”?
小A是一名已经毕业了一年的码农,曾经在一个小公司做了一年项目,虽说时间不算长,但是好歹算是有了点工作经验。
但他在一家中小型的网络公司面试时却碰了壁。
“把我之前做的项目贬得一文不值,说实话,骂的我挺惭愧的。”小A说着还不好意思,“以前做的那些东西确实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
然而关键的地方来了,在贬低了小A之前的公司和介绍了现在公司的一系列高规格福利之后,面试人员表示小A目前还达不到他们公司的用人水准。
你以为面试到此结束,小A这份工作就吹了是不是?不,套路深着呢。
公司推荐小A报名参加一个名为“XX计算机培训”的课程,只要4500块,过了考试直接就可以上岗,岗位薪资半个月都不用就赚回来了
小A看着那些丰厚的薪资福利,有些心动,但是毕竟刚毕业没多久,还没什么钱。
你说你没钱?没关系,公司可以给你申请“培训贷款”,你就放心提高自己就好了……
看到这相比大家也该明白,这些企业赚钱的方式就是通过招聘网站来寻找客户,客户多是一些工作年限不高,甚至是刚刚毕业的学生,待他们来面试的时候上来就是一通贬低,然后表示让面试者先提高一下自己,购买课程学习,之后月薪过万不是梦云云。
说出了套路之后其实很简单,但它就是抓住了求职者那种焦躁而又不自信的心理,加之内心那一丝丝的贪念,导致中招者不计其数。
02空手套白狼
说个笑话。
老板想要一张设计海报,叫来了ABC三个经理,并且把要求跟他们一一说明。然后询问他们想怎么做。
三个经理都非专业人士,心怀忐忑。
A说:“我们可以请个专业美工,然后……”
A还没说完便被老板打断,“请美工谁掏钱?以后再有需求怎么办?再去找人还是一直养着一个?”
A点头称是,又说道:“我可以试着做做,学学……”
“你试试?甲方那边可不会让你这个不是专业的人来试试,下去吧。”
A灰溜溜的走了。
轮到B。
B灵机一动,说自己认识一个专业美工,可以直接请他帮忙,都是朋友,也不用花钱。
老板“嗯”了一声,没有多说话,让B去找朋友,先出一版。
B走了,但感觉到老板还是不满意。
C最后,他跟老板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去面试几个美工吧,到时候就什么都有了!”
老板一拍大腿,立刻明白了C的意思,不由得大声叫好。
这个故事其实说得就是第二类的求职陷阱。
面试时,大家对于企业的各种要求,一般都会言听计从,特别是一些需要查看以往作品的要求,这是衡量求职者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
可是有一些企业,会要求看以往作品的同时还要求求职者再为其专门创作一些作品。
到这,求职者可就要提高警惕了。
事实上,不管是画作还是方案,通过以往的作品是完全能够看出求职者的水平的,就算是有的企业光看作品没有办法确认是不是本人所作,那通过面试时的交流也完全可以判断这个人专业素养,退一万步说,即使是真的要求求职者重新创作,也不会说让人费时费力的创作完整作品,而是谈一谈大概的思路也就得。
求职者,特别是那些创作型岗位的求职者,你的作品,你的方案,甚至你的创意,都是你的个人财产,你向别人展示它们是为了说明你有这样的能力。
在你还没有加入公司时并没有义务为其出谋划策,(简单的说说创意还是可以的)更别说出一整套方案了,那很大可能性是这个公司想要空手套白狼。
03廉价劳动力
有一类公司,人员流动速度像是在机场,公司喧闹程度像是在广场,企业中高层为员工打鸡血的模样像是在菜市场。
这一类公司大部分都是做传统销售的,但现在传统的销售不好做,老一套的电话营销已经没落,后来的网销同行竞争压力山大,经营举步维艰。
在这种情况下,东西卖不出去---公司赚不了钱---赚不了钱人就要走---人走了东西更加卖不出去……如此恶性循环,就导致公司人员流动性极大。
这就催促着企业的HR(这种企业的HR压力一点都不比销售小)要不断的招人,甚至于发动大招---应届生优先。
应届生是什么?是一张白纸,没有工作经验,但可塑性强,许多大中型企业每年都会去学校或是社会招聘会上固定招募一大批的应届毕业生,作为公司长期发展培养的新鲜血液。
但是上面说到的那些企业招聘应届生显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可没有管培生这种长期的培养想法,他们需要的只是接受几天时间培训,立刻就能上岗打电话或者直接做销售的消耗品。
这些消耗品领着极低的实习期工资(注意用词,是极低),每天听着打鸡血一样的培训,义无反顾的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本来,这样的工作确实很磨练人(特别是与人交流的胆色方面),但是,不幸的是,这样的企业往往都没有完善的福利政策,用着远低于同行的薪酬标准,这让这些刚刚从象牙塔出来应届生几乎都待不满一年。
这对于他们的职业履历来说,显然是负面的,但对于企业来讲,却很是无所谓,反正重新再招就好了,都是廉价劳动力。
04传销陷阱
传销如今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不仅是应届毕业生和职场人,就是学校里还在就读的学生,也仍会有人中招。
传销,说白了就是金字塔型的人拉人骗会费的团伙。
这里我并不想说“传销没有什么实质产品”之类的话。(这句话简直成了很多隐性传销的挡箭牌,你看,我有产品哦,我是直销,不是传销哦)
事实上现在许多被列为传销的公司(公安机关每年都会发布一个被列为传销组织的企业名单),都会有这么一个产品,产品质量好坏暂且不论,你收取的会费也好,人头费也罢,都算在这个产品头上,你买的是产品,只是这个产品会一层一层的给“经销商”提成而已。
试想一下,那些站在金字塔型尖上的人,看最近风声太紧,拿起身边的A4纸,对下面的人说:“这就是我们的产品,以后你们拉人的时候,都要带上这张纸,把这张纸包装好一点,最好扯上什么亲情,创业,梦想之类的,仍然是一万九千八一个人,提成返点什么的都不变,拉人还是那个模式,但是我们有产品了,知道吗,我们不是传销。
这种事情说起来蠢,但现实中就是有很多人中招。
这里告诫所有的求职者:没有任何一个传销机构会说自己是做传销的,那些上贼船的人,不是蠢就是贪,再也无它。
另外,关于面试时的人生安全问题。如果自己对于去面试的公司有一些疑虑,最好留下面试的地址或是联系方式给身边的亲戚朋友,这样在真的发生意外的时候还可以留下线索。
其他诸如扣押面试人证件、诱导面试人从事非法商业行为,或者在合同中添加霸王条款,以及面试时的口头承诺与企业签订的实际协议内容严重不符等等的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类似的求职陷阱不胜枚举,骗术也日新月异,求职者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勿让这些尘世的纷扰打破了你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