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在古典老师一篇关于职业生涯文章中,讲到关于职场学习的方法,特别提到了学校时代的学习和职场学习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在学校时代,学习是为了“学完”指定的内容,并且“记住”,评价的标准,是通过考试拿“高分”。是学完—记住—高分这种模式。
在知识爆炸年代,知识永远学不完。你需要谨慎挑选对自己最重要的内容。其次是没必要记住。任何知识,只要能够调用即可。你可以调用自己的笔记本、脑图、搜索引擎,甚至直接电话给有答案的人。最后是,职场的胜利并不是以考试为结果。重要的不是你“学完”甚至“学到”没有,而是能不能解决问题,干不干得出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标是快速解决问题。所以职场的学习模式是这样的:挑选知识-调用-解决问题。
我把这个问题发给了北大博士核聚老师,请教一下他怎么看,他只回复了一句,见下图
在一些培训班宣传的广告上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如何让你的孩子7天之内学好数学,如何学的又快又好等等,很多人被这样的标语诱惑了。于是去报班学习,而学完归来,很多人还是老样子。
感
这的确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也有一些营销高手“贩卖知识焦虑”,你现在不学会怎么怎么样......身边也有一些小伙伴在得到上订阅了很多门课程(包括我自己),但很多课程只学了一半,还有一些课程虽然学完了,但并没有吃透,所以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用不上,没有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李笑来说的“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三个学习其实不是同一个意思,先学习学习的方法,然后再去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掌握了学习法则,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思
先列举一些高效学习的例子:
日本软银创始人孙正义,亚洲的电子大帝,用三周的时间把美国的高中课程全部学完,入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股神巴菲特在宾夕法利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书时,会计课上200多人,老师还没有发完卷子,巴菲特已经答完试卷。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伟初中毕业后没有上高中,准备一下就参加当年的高考,差几分就进入了科大少年班,离北大清华分数线也就差几分,离得很近。
这些人给我们的感觉是他们属于天才类的,天生就擅长学习。但还有一些例子:
患有严重阅读障碍的加里科恩,一周时间通读原达600多页的投资著作,通过了面试笔试,成为了华尔街的交易员,最终成为了高盛集团的总裁。
学习障碍者斯科特.考夫曼,最终成为研究智力的著名心理学家,写了一本书,名字是《绝非天赋,智商,刻意练习与创造力的真相》
这些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和天赋关系不大,肯定是他们掌握了学习的秘密,这个学习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这里在举几个学习的例子:
物理学大师理查德.费曼一句话让他的妹妹成为了天文学家。这句话是:“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读下去,直到完全读懂为止”。就这样一句在我们眼中看起来很笨很慢的方法,培养了一个物理天文学家。
围棋之神李昌镐他学习的秘密是:“如果有句子或者单词不理解,我就绝不会跳到下一行,有时候我读个两三行就需要5-10分钟时间,同一个句子,同一页文章,我会读一遍又一遍,真是无可奈何的“蜗牛读书法”。他写了一本自传的书,书名是《人生如棋,不得贪胜》。他的极快的运算能力来自于缓慢精细加工的训练过程。
99.9%的人受不了的慢恰好是高效学习的秘密。但这样去做的人很少了,只有千分之一的概率。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受不了“慢”,这来自于人性的弱点,因为人急功近利,总是想要学的更多,想要一天之内学的更多,急急忙忙的往前面赶进度,结果导致后面的东西不断被卡,因为前面的东西不牢固,总是在遗忘,很多知识已经模模糊糊了,后面的东西理解消化不了,最后只能一次次返工。
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有14部教育著作,将厚达600页的著作《童年的秘密》阅读了200多遍,翻译了一遍,自己亲手抄写了2遍,就是这种超级求真、较真的态度,让她用一己之力创建了4000多所学校。她有一句名言“天才来自于重复,正常化来自于重复”。
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学习的秘密了,就是学习的核心思维模型:学会一个~知道如何学会~回顾不忘、类推。这个思维模型构成了学习的闭环,不少学生学习效果低下,在于学了一个新的知识,没有思考自己如何学会的,更没有做到回顾不忘,就又去学习新的知识,没有完成一个学习的闭环。
观察那些绩效好的老师也是有教学闭环的:教知识—练习反馈—错题讲解落实。就这么简单。反思自己考绩波动,在于没有完成最后一个环节,错题讲解落实,没有完成教学的闭环。
费曼的那句话“从哪里卡住了,就要从头开始,原因就在于此,卡住的原因在于把之前的东西给忘掉了,造成了后面的学习困难,因此卡住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头回顾,把以前的东西全部捡回来,然后类推。
我们大部分人效能低下是因为重复不够不熟练导致的。所以要想极速前进必须高频回顾,缓慢的精细加工是高效能的必经之路。
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有一些题目先让学生做,并且讲一遍。然后在通过ppt屏幕显示做错的题,想让他们重新做一遍。学生的第一反应不是这些题目我搞懂没有,而是来一句“老师,这些题目我们做过”,从这里可以发现,很多同学根本忍受不了重复,哪怕重新再做一遍。我就对他们说:“重做一遍试试,看能不能拿满分,做全对”。实际结果预料之中,只有20%的同学能做全对,掌握的比较扎实,其他同学照样犯同样的错误。
学习比建大楼还要难,因为遗忘的残酷性,很多人在学习工作中受挫的根本原因在于低估了事情的难度。如果不及时复习,我们就会模糊,所以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往前回顾,不断的回来打地基,要百分百扎实掌握所学。
行
这样就不难理解,古典老师那篇文章的漏洞了,职场学习不需要记忆,这句话是违反了学习规律的,如果连基本的记忆都不具备,没有记住,又怎么内化吸收去解决问题呢。
这也是我自己学习上的一个最大的思维漏洞,总是地基(记忆)没打牢,就跳跃到高一级(去解决问题)
真学习需要花慢功夫,学习不能赶进度,要求真。
现在会有意识的放慢自己学习的节奏,在学习下一个东西时会提醒自己昨天学的还能记住多少,如果遗忘了,就先去重复一遍,然后再往前推进。这样循序渐进的好处是:看似进度慢,但理解能力会明显增强,信心也会大增,人会有一种踏实感,焦虑感会大大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