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对于部分脑瘫患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门诊中不少患儿家长听到我建议手术治疗时,第一反应就是追问我“手术效果怎么样?手术之后孩子能改善到什么程度”我的回答是,脑瘫手术的预期效果如何,是与患儿的实际病情密切相关的,而手术的期望值应符合客观情况。
一般来说,对于已经被确诊的孩子来说其主要有两大特征:
一、智力相对稳定,不会变得越来越差,相反在相应的治疗后有所提升
二、肢体运动功能不会自己得到改善,只能通过治疗加以改善
在这样一个初步的评估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病情对患儿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类
A类患儿:他们能够实现自主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行走,行走时异常步态极为细微,旁人几乎无法察觉。
B类患儿:他们能够实现行走,但是行走姿势较差。
C类患儿:他们没有自主独立的行走能力,行走时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或是他人的帮助
D类患儿:他们完全无法实现生活自理,连最基本的大小便都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完成。
在此评估基础上,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明确每个脑瘫患儿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客观合理的心理预期治疗方案,帮助患儿及家长了解手术之后大致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一般来说,患儿接受手术后,其病情只能实现逐级的改善,比如说,原本属于D类的患儿,其手术后多可改善到C类的情况,而想越级达到B类甚至A类,则几乎是不可能出现。
门诊中我对患儿家长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保持平常心”,如果孩子的情况可以做手术那就已经很好,而最后手术效果能达到什么程度必须根据孩子术前的实际病情来评估预测,想“一口气就吃成胖子”是不切实际的。
脑瘫属于一种残疾,无法达到治愈,包括手术在内的所有治疗方法,其目的都只是为了改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患儿及家长不应过份纠结术后能不能看到肢体形态与常人一样,而应该将关心的重点放在术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上。
我们要如何预测并实现手术的预期效果?
首先建立在详细评估明确诊断病情的基础上,患儿及家人需要对这些实际情况做到全面清楚地了解;
其次,通过医生的科学诊断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治疗方案,再通过针对性的治疗方能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