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语出《尚书·尧典》,按照通常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志向和情感的,当然这种理解是没有错的,无论是宋诗的精致思辨,唐诗的瑰丽雄浑,还是魏晋南北朝古诗的淳朴古拙,飘逸不群,诗歌里面都融入了作者的志向和情感,体现了作者的思考和态度。
但是,众所周知,“志”除了有志向的意思之外,还有记录的意思,比如日记也叫日志,再比如二十四史中就有《三国志》,所以,所谓“诗言志”,其实诗歌在更早的时候还有记录历史的作用,而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诗经》其实不单单是一部诗集,同时也是一部史书,只不过随着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文艺形式不断丰富起来,于是有了专门的史书来记录历史,诗歌也就越来越单纯用于作者对于志向和情感的抒发了。
记得以前读《诗经》,把里面很多诗歌都当做情诗来读,有些时候还忍不住要拍案掩卷,长叹一声,感慨我们中国人真是含蓄得太深刻,同时又深刻得太含蓄了,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往往不道破一字,但偏偏可以尽得风流!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去了解一下特定某一首诗歌历史背景,才会发现原来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一回事,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自己在自作多情呀!
比如《诗经·邶风》中有一首诗歌,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天都快黑了,你怎么还不回家啊?还不都是因为你,不然我待在这一片夜晚的露水中干嘛啊?天都快黑了,你怎么还不回家啊?还不都是因为你,不然我站在这夜色昏暗的泞泥中干嘛啊?这首诗歌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语言简洁,用词自然,但是饱含深情,感觉就是多情男女之间的对答一般。但是,这首诗歌的历史背景是,黎国遭到游牧民族狄人的侵略,黎国的国君逃到卫国避难,在那里生活安逸,不想回去辛苦复国了,于是黎国的贵族劝说国君要振作,不要乐不思蜀,而要卧薪尝胆,黎国全体臣民百姓愿意追随国君努力恢复国家。所以这首诗歌不是男生写给女生的,而是臣子写给国君的,真是溅了一脸狗血。
再比如《诗经·卫风》中有一首诗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首诗歌读来就更加简单了,这不就是男女朋友之间互赠定情信物,山盟海誓,私定终身了嘛!但事实的真相是,这是卫国在遭受游牧民族的侵略后,齐桓公帮助卫文公成功复国,卫文公为了表示对于齐桓公的感激之情,表示卫国愿意永远和齐国交好,他卫文公愿意永远当齐桓公的小弟,突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cp氛围。
所以,原来《诗经》中很多看似情诗的诗歌,统统都不是情诗,顿时,一脸懵逼,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不过,其实再回过头想来,我们中国人一直有个说法,叫托古言志,借古讽今,其实很多古代的东西都可以拿到现代来做再解读,所以,我们把《诗经》当做情诗来读,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