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三年级了,正式开启了写作文的历程。从暑假他写的作品看,除了篇幅受限外,还有语句累赘、流水账、主次不分等毛病。比如需要详细写的地方,他一笔带过,寥寥几笔就可以的,他繁冗地啰嗦。我只能在一旁引导他回想一些有趣的片段,插入干巴巴的段落里,才稍微生动一些。开学后老师布置了两篇300字的作文,他很为难,篇幅总拉不长的忐忑,但又不主动让我看,千呼万唤始出来,但人家已经定稿了,不愿意让我大刀阔斧地修改。但他的作文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极少优美生动的语句,个别地方的标点符号用的也很到位。三年级时的我,恐怕还不如他呢。
想起初写作文时的情景,我记忆犹新。老师在课堂上读了一篇范文,讲的是上学路上的孩子,在路旁的庄稼地里遇见了一头吃禾苗的牛,就把牛赶到了主人家,人家说谢谢,他说不用谢,然后拔腿上学去了。然后,那一期班里几乎所有的作文临摹了这个故事情节,不是赶猪就是羊、牛,现在想起来,还忍不住要大笑,那么直白有趣的童年。后来,老师经常带我们去爬山、下河抓鱼……有了许多亲身经历后,素材丰足,文章才有了花朵各放的缤纷。
今天,我想用自己不成熟的经验和看法来说说作文的话题。写好作文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要耐心地等孩子用他的小手系好鞋带,再启程也不迟。
写作文,不能急着动手写。首先要引导孩子善于细心观察和发现的能力。许多名人也力荐观察的好处: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法布尔要是没有耐心观察、静心等待的性情,恐怕写不出名声大噪的《昆虫记》。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心、观察力就是一个积累素材的过程。在学校里,多留心身边发生的孩子之间,师生之间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在校园之外,流转的四季,春天万物萌动的喜悦和生机,夏日天空变幻无穷的云朵和亭亭玉立的荷花,秋天果实累累、黄叶纷飞,冬日万物萧条的肃杀、白雪飘飘的欣喜,在这无声变换的画面里,隐藏着取之不尽的素材,只要你用心感受过,总会有素材可发掘。就拿眼前的景象来说,走路的时候,可能有不怯人的麻雀在你眼前蹦蹦跳跳地觅食,轻盈的、毛绒绒的体态活泼而灵动。随手写一句你看见的情景,就是一次有意思的练笔。再比如,观察鱼缸里自由自在的金鱼,一颗正在发芽的豆子,蚂蚁搬家……孩子们感知世界的能力更强更敏锐,在他们的眼里,视界是万花筒的缤纷,引导他们去观察去体会,用即使稚嫩的笔触写出自己的所看所感,就是一篇生动的作品。
阅读,在这两年已经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了。看书的好处太多了,它能使你不费事地领略到世界各地、上下五千年的风土人情,文化精髓,在短的时间里开阔视野。读书的好处就不一一赘述了。身边有不少家长给孩子买了大量的作文书,希望孩子能从中受益。以我个人的看法来说,我不赞成看很多作文书。因为其中的文章毕竟也是同龄孩子写的,大家同为凡夫俗子,再好的作品也会受限。推荐孩子们看大作家的文章,比如三年级的孩子看曹文轩的纯美文,看沈石溪精彩的动物小说,都是很好的选择,阅读范围广泛就更好了。大作家的文章不仅有许许多多优美的可以拿来用的句子,而且总体的布局,繁琐情节能化繁就简写得生动形象的笔法,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名家的作品像是丰盛的大餐,看得多了,很多宝贵的东西会悄无声息地映在心上,时机成熟的时候,一出手必然带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在看名作的时候,建议孩子们摘抄精彩的地方,时常拿出来看看,能用在写作中,文章肯定增色不少。
有一颗善于观察和发现的心,也多读书了,剩下的就是要多写多练。我记得妞在上三年的时候,经验丰富的丽晓老师要求孩子们写小练笔,每日一练。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有效的方法。虽然坚持很难,但能一如既往坚持写的孩子,也必然有所收获。这么多年,有的习惯我坚持不下去,但唯有每天写几句的小事,我不用靠督促,能十二分乐意地完成,每次写下几行文字的时候,心里是平静又充实的舒坦,全都是因为喜欢。所以说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很有道理。这些无意识的坚持带来的好处是,在我想写什么的时候,能立刻下笔,常常能体会到文如泉涌的美妙感觉。孩子在刚入门的时候,会把写作看成是苦差事,很为难。能引导他们展开联想的翅膀,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就是很大的进步了。写作不难,贵在有真情实感,把亲身经历的事写下来,这就成功了一大半。大作家也这样说:作家应该十分注意地观察自然景色和各种事件。清晨阵阵微风拂起的涟漪会发出什么样的闪光?天空像什么样子?有什么变化?只有仔细地观察过这些景色的人,才能成功地描绘出无数这样的景色。光凭想象是不行的。 道理深刻而又朴素,实在是道出了写文章的精髓。
在学生阶段,写作是一门必修课,只要养成了好的习惯,慢慢地会越来越好。到成人的时候,它是你感知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后,倾吐心声和情绪的一种优雅方式,是终身受益的精神享受。
在写作的道路上,和孩子同行。